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9部分

就有分數加成。

畢竟殿試中的考生都已經有了進士功名,文章好壞考官也不大願意細看,如果你字寫得實在好,讓考官眼睛一亮,沒準就能給你一個好成績。

再加上這場考試的題目實在沒趣得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成了書法的大比拼。

第三百六十三章搶了個頭卷

古人練習書法是需要有物質基礎的。

學習書法,需要臨摹前人名家字帖。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名家的字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到。不是世家望族,根本就沒那個經濟實力購買名人法帖。

因此,不少人都以授業恩師為標準,學龍像龍,學虎像虎,學耗子鑽洞。而一個人的最佳學習年齡是五到十二歲。問題是,很多讀書人的發矇老師都是鄉下窮秀才,也談不上什麼字型。

別說一般的童生,就算是很多舉人的書法,看起來也是亂七八糟不成體統,實在是看不過眼。

為了不讓人在看自己文章時產生歧義,很多人都照印刷體字一絲不苟地寫,這也是館閣體在科舉場上盛行一時的原因。

申時行乃是江南名士,家中也小有資產。再加上他才名極大,交遊遍及天下,什麼樣的字帖沒見過,甚至還北等泰山臨摹先賢墨寶。

一手魏碑寫得鏗鏘有力,一派大家風範。

看到卷子上的字,申時行暗暗有些得意,對勝吳節又多了一分把握。

其實,書法的事情吳節私底下也琢磨過很多次。他書法本就寫得不錯,會試前有一陣子用慣了鉛筆,退步了一些。發覺這一點之後,他又苦練了一月,總算將丟掉的東西又重新揀了起來。

本來,這次殿試他打算用宋徽宗的瘦金體的。這種新異的書法形式,肯定會讓考官們心中震撼的。

可轉念一想,這種如此規模的考試,不能太弄巧。瘦金體是好,可這玩意兒喜歡的喜歡得不得了,不喜歡的。則覺得字型實在太瘦,太陡。不夠圓潤順暢。

想了半天。他決定用啟功的書法。

啟功是現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很是獨特,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份。啟功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等份”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三等份”。於是他採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構的劃分法。這便是由他首創的“五三五”不等份。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份”。“五三五”不等份結構字型。便是他獨創的“啟體”書法。

雖說新異。卻顯得靜穆大度雍容典雅,一派王室貴族風範。

這種字用在殿試考場上,自然最好不過。

除了對書法有要求外,殿試的卷子也有固定格式。除了開頭的臣對臣聞之外,結尾出還得寫下三個字“臣謹對”,一篇文章就算完滿了。

只要格式都對。這個進士就算到手了。

當然,如果你對格式一無所知。那可就是犯了殿試的大忌了,對不起,進士功名沒有了,直接發放吏部,授個七品的等職官。

開頭結尾有固定格式不說,文章中還不得違式。

所謂違式,不過是遇上“天”及“帝、後、祖宗”等字,須提行,且必高出一二字書寫,俗稱抬頭。

還有,明朝所有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比如朱字、嘉靖二字什麼的……

吳節懶洋洋地抄著範文,到中午時分,總算將卷子做完。

轉頭一看,還有不少考生沒有動筆。

這其中,還出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原來,考生們因為沒有草稿紙可用。就有不少人提筆在小案上寫大綱,寫得多了,小桌不夠用,有的人甚至還將提綱寫到自己的衣裳上面。

監試官們看得又好氣又好笑,就有人忍不住喝道:“體面些,都是要做朝廷命官的人,傳將出去,百姓不敬,還如何代天子以牧民?”

說完話,就自己笑了起來。

吳節做完卷子,開始吃午飯,反正是免費的,不吃白不吃。

依舊是冷餐,就一碗湯,幾塊餅子,卻多了一盤公雞。取意金雞報曉,一登龍門,天下聞名之意。

考生們一大早進宮,大多餓了。反正也不用急著做卷子,也都跟著吃了起來。

一時間,滿保和殿廣場都是吱溜的吃食的聲音。

監試官更怒:“吃相穩當些,不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