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就要罰他,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國民學校的功課,就是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圖畫、手工等事,有四年功夫,就畢業,學下打算盤、寫信、記賬的本事。稍有錢的,再上高等小學校;實在窮的,也可自謀生活。這就是求知識的第一樣要事。”因而“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 這裡所說的普及國民教育,實際上就是普及小學教育。

閻錫山普及國民教育的措施和步驟是:

一、擴充師範學校,培養師資隊伍;二、調查學齡兒童,籌款設學;三、勸匯入學,實行強迫教育;四、全省分六次普及:第一次省城至七年九月普及,第二次各縣城至八年二月普及,第三次各縣鄉鎮及三百家以上村莊至八年八月普及,第四次二百家以上村莊至九年二月普及,第五次百家以上村莊至九年八月普及,第六次十家以上村莊至十年二月普及。

透過以上措施與步驟,山西全省之內普通小學校逐年增加。據統計,到1921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小學校近500所,在校學生約近50000人;男女國民學校19463處,學生人數722156。 當時山西人口逾千萬,在學齡者應不下百萬。若按此統計數字,閻錫山的國民教育普及率當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不排除統計數字中之水分)。 。。

三、發展經濟文化 注重發展教育(2)

與國民教育不同,所謂人才教育,是“以供給適應時代之行政自治,及社會高等事業之用為主”; 是“屋之在地上者也”,是“人人皆知注重”的教育。“人才教育”,因“對於社會上有報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亟以謀發展,故社會上皆知重之。”

出於實際應用的需要,閻錫山對於人才教育的關注事實上較之國民教育更甚。執政伊始的1918年初,即按照“用民政治綱目”設立“育才館”,“培養專門學校畢業人才,以適應行政及社會事業之用。”育才館“招收專門學術試驗所錄取之學生,訓練新人,推行新政。其後山西行政及經濟建設,即以其為骨幹,各機關主官及重要職員,多為育才館所訓練者”。

繼育才館之後,“除輔助國立山西大學”,又“先後在太原分設法政、工業、農業、商業、醫科專門學校,外國文言學校、進山中學等校,在運城、大同、長治、代縣、臨汾設省立中學、師範及職業學校。”成立於1919年8月的“外國文言學校”,由閻錫山自任校長,“聘德籍哲學音樂博士衛西琴為教務長。衛氏愛慕中國文化,先至印度、日本考察,民國元年來華,初在北京講演,並著《中國教育議》,由嚴幾道譯成中文,於報發表,主張中國應發揚孔子中庸之教,不可一味摹仿西洋。……外國文言學校,設英、法、德三系,每系二班,學生由各縣高等小學應屆畢業前三名中考選。第一期招生150名,一切費用由學校供給,採自動自覺教育法,不僱工友,學生分工料理日常生活事項。後改為‘大通學院’,民國十六年停辦。”

到1921年,除育才館及外國文言學校外,已有的各類專門學校如下:

省立政法專門學校一處 學生277人

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一處(附甲農) 學生389人

省立工業專門學校一處(附甲工) 學生518人

省立商業專門學校一處(附甲商) 學生196人

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三處 學生399人

省立師範學校六處 學生2217人

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六處 學生486人

省立國民師範一處 學生1829人

省立女子蠶桑傳習所一處 學生110人

省立醫學校一處 學生120人

省立中學校九處 學生3023人

聯合縣立中學校五處 學生954人

單獨縣立中學校九處 學生1020人

公立女子兩等學校一處 學生338人

私立川至中學校一處 學生154人

私立育德女學校一處 學生73人

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則一是“以發展國民經濟為主”,一是“以改良風俗開通知識為主”。前者著重於從業技能,後者著重於思想意識形態。其具體實施: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