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2000年,他榮獲首屆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獲得獎金500萬元。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育種研究。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願: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飢餓!

確定了志向之後,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於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後,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於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啟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徵,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後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後,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裡尋了半個月;為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