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所以願意維持鹽商的特殊地位,純粹就是在養肥豬,什麼時候缺銀子了,什麼時候就殺豬,而鹽商數量有限,這就決定了豬程式的簡便,有幾口豬,一口豬有多肥,這些細節官府都一清二楚,按圖索驥,沒一個能跑得了。沒辦法,古代中國商業、貨幣的流動性太差,只有財大氣的鹽商才有足夠的現金供官府勒索,其他的商人根本沒有這種實力,南方的行商雖有這種經濟實力,現金不足,也不是旱澇保收的行業。
只有鹽商才是肥豬,宰起來痛快,作為交換,朝廷也就給予這些鹽商特殊照顧,甚至可以為鹽商子弟的科舉應試提供種種便利。
清初的鹽法是綱商引岸,是直接繼承的明代鹽法,這一制度在明代就已暴露出許多弊端,明末就已出現了改革鹽法的呼聲,只由於明王朝的迅速覆滅而終未施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間,鹽法敗壞已極,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雍正皇帝不得不採取措施對鹽政進行小範圍修整,敲敲打打,勉強應付,自之後,一個繼位的皇帝都曾試圖對鹽政進行徹底整頓,就場徵稅、民。運……諸多改革措施一一出籠,直到道光年間,終於出現了“票鹽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綱商引岸制的缺陷,不等進一步推廣,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先後爆發,為了解決軍費問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又對鹽政指手畫腳,採取了寓綱法於票法的迴圈票法,等於是又退回了綱商引岸制,從此之後,清朝的鹽政就再無回天之力,一直到清朝覆滅,這綱商引岸制也沒廢除。
如果從明代算起的話,這一古老的鹽政制度已施行了五百年。
第四百一十七章 四川鹽務(二)
比起新出現的湖北鹽都……應城,自一千多年前就誕生了煉鹽業的四川無疑裡面的利益糾纏太多太多了!
前清時期歷代歷朝都有官員帝王有意改良鹽政,只是瞻前顧後的根本下不了決心。鹽政改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普普通通的食鹽牽扯著太多的利益團體,鹽商只是一個明面上的,藏在鹽商背後的則是那數不清、理不明的利益鏈條,官僚、貴族、皇親國戚,甚至就連那鹽灘、井灶上的鹽工,也都算作這個利益鏈條上的一分子,要想徹底解決綱商引岸制的缺陷,就必須對這整個利益蛋糕進行重新分配,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鹽法是變無可變。
站在鹽商背後的利益集團擔心失去這塊巨大的食鹽蛋糕,皇帝則擔心觸動不該觸動的勢力、導致政局動盪。到底還是這個國家受到被歪曲的儒學影響太深,太多的官員甚至有為帝王都受到了被歪曲的中庸之道影響,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太平度完自己的統治時期便是最大的功績。所以,一晃數百年來下,多少代帝王、名臣都知道這鹽政背後當有大利潤,然而終其一生,鹽改之意只能流於紙上不能得見施行。
但現在不一樣了,清朝滅亡民國新立,正是大變之時。李漢也是看中了時機,認為只有趁現在國家局勢還未徹底穩定,袁世凱的北京中央對全國影響力最小的時候快刀斬亂麻的改革鹽政,才是上上之機!在他看來,革命,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是權力的分化整合。不過很顯然有些人也認為這機會是大家所共有的,所有的人都該有機會從革命中攫取一份果實。
於是,相比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鹽政改革的湖北,四川鹽政改革幾乎未動一步,就連稱量等規定,到了四川也因為‘水土不服’,遭到下面的無聲*!
這些站在四川鹽政背後的利益集團勢力極大,以至於連聯合鹽業這樣李漢親自經手特批的巨無霸,在四川都必須遵循他的規則。因為不同於湖北應城鹽業的大工業生產,四川因為地勢加上財力等方面的影響,富順、貢縣的鹽業生產依舊停留在人力勞作之上。鹽政改革經過某些利益受損階級之口,歪曲傳播到了當地那些鹽灘、井灶上的鹽工耳中,引起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甚至為此而折騰了十數次聯合罷工,他們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便是要軍政府取消鹽政改革!
這種無理的要求李漢自然不會答應,哪怕是聯合鹽業因為在自貢的鹽井七成陷入停工之中,他也沒做出任何的妥協。他知道鹽工們為什麼會有這種過激反應,一方面的確是一些利益集團在背後搗的鬼,另一方面則是當地多數居民都是要靠煉鹽為生,但是有些人卻故意將應城的大工業化煉鹽的訊息傳到了他們的耳中。得知整個應城僅有不足一千兩百人從事煉鹽,但是一年的產量就已經抵達四川的四分之一還多,甚至明年之後就要過半。這訊息無疑令當地十數萬戶直接或間接從事煉鹽生產的鹽工感覺到了威脅。
結果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