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9部分

刀,奮力割麥,他們當中有將軍、軍官、士兵、官府人員、農民、商人、牧民、工場工人等等,不管是誰,都在奮力收割。

田邊則有煮沸的開水淡茶還有鹽水,供人們取用。

馮小寶治下都很清楚煮沸的水才能喝,只有不得已時才會喝生水。

除了供水,集**飯,一日三餐,都在田頭解決,馮小寶開了軍廚,他豪氣地設流水席,來幫忙的誰都可以來吃!

大量米飯、胡餅和饅頭,加上鹹肉鹹菜,還有采摘的野菜,都是婦女幫忙。

大鍋大鍋的肉熬骨頭,加上藥材,香氣四溢,大碗喝下,一天的辛苦似乎不翼而飛。

在收割的人群中,有一批人特別顯眼,他們收割的速度是普通農民的二倍,起碼有一點半倍,快且不算,收割得好,浪費不多。

看他們動作很快,卻不見辛苦的樣子,刀功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們是關隴來的麥客!

北方陝、甘、寧一帶流行的一種農民外出打工的一種方式,即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俗稱‘趕麥場’,猶如民工。

莊稼地裡缺勞動力,麥子熟了就要及時收割,那時候就有人成群結隊的趕去收麥子,是為了賺些貼補家用的錢,久而久之就有了專門以此為職業的,這就叫做麥客。

古代不象現代打工那麼多的賺錢機會,想拿到銅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收穫莊稼的時候,打工去幫人割麥還是極受歡迎,也因此得到一些工錢。

農忙時間貴如油!

一年一季的辛苦盡在此間,人們通宵達旦地工作(一般中午後不收割,因為中午前和下午後相對潮溼,麥穗吸收水份不易斷裂脫落,中午後水份少了,麥穗較脆,收割時損失要大一些,而對於目前的水平,損失不允許),人手嚴重不足,畢竟人可以照顧百畝地,但收割卻不可能一時間收得盡百畝,而且吐蕃鐵騎虎視眈眈,一旦給他們突破,萬一成潰堤之勢,那影響深遠!

沒糧食無力支撐軍用…軍不大集…大戰失敗…影響國運,影響已身進階。

所以馮小寶通紅的眼睛下嚴令:不惜一切力量保秋收。

麥客大派用場,他們的速度快,水平高,馮小寶正用上他們,因此開設綠色通道,給予特殊照顧。。。這是他教給手下的。

早早地在關隴地區招收熟手麥客,集中運送他們,中途食物免費,加多一成報酬,因此吸引了五百麥客遠赴河湟給他效命。

他們往往一把鐮刀,一頂帽子,一個簡單行囊,就往往是全部的家當。

不要小瞧他們,只見他們拱著腰,鐮刀飛快地揮舞著,麥杆被割斷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單調而悅耳。邊割邊捆,立成厚厚的一簇。扭過頭,是黑乎乎齊整整的麥茬;轉回身,依然是金色的麥海,麥客成了海岸線的推進者。

這些麥客的速度相當快,極為努力,因為馮小寶要他們來,報酬好,伙食好,當他們看到主食管夠,不夠再拿,有肉有菜,還有大鍋肉骨頭湯,每天更換,第一天吃羊肉、第二天吃馬肉、每三天吃牛肉,真是開了眼界。

極少有過這樣好的伙食!

伙食這麼好,聽說家主是朝廷的將軍,不到三十歲的將軍,難怪!

……

收割下來的麥子就要進行“打麥”,即脫杆處理。

方法兩種,可以用人工拉牲口拖石碾去碾壓地上的麥子,前提是麥稈必須很乾燥,更多的使用打麥機操作。

馮小寶集中老農們研究出的打麥機就象一個滾筒,滾筒上佈滿尖杆,放在架子上,架子上有擋板,使用皮帶傳動,人踩動踏板,滾筒就可以碾下塞來的麥杆,把麥子脫出來,收集一起,用木鍁趁風揚灑。

麥皮飛灑,煙霧瀰漫,人們用毛巾把嘴巴鼻子圍起來。

留下的麥杆不會被浪費,可以用作牲口的食料、漚肥。

最後,人們要將打好的麥粒運走,到比較安全的地方找到平地上晾曬一週左右方可進倉。

……

上午時分將盡,工作暫停,麥客老賈用毛巾擦了一把汗,徑直到田頭飯攤準備吃飯。

他是一個精壯老農,四十歲不到,便頭髮已經全白,額上皺紋如山川起。

燒沸的大鍋上肉氣濃郁,老賈嚥了一口口水,拿起托盤,與大家排隊,依次打餐。

米粥、饅頭、鹹菜、木耳炒蛋,香氣四溢!

“今天沒有胡餅?”老賈問掌勺的,他喜歡吃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