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部分

馮小寶專門集中了一批有經驗的土工匠師、手工業者和伶俐小子,教他們在通湟縣周邊找尋石灰、粘土還有石膏礦。

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它的分佈非常廣,容易找,馮小寶還很幸運地找到了一個白土礦,也相當於石灰石,而且它的性質很軟,容易粉碎,

粘土的選用:粘土在各地均有分佈,馮小寶教大夥兒用“搓泥條法”,將泥用水打溼後,放在手掌上,以手指搓成細泥條,當泥條的直徑比縫衣大針稍粗一點仍不斷條,則證明粘土含量很多。

這等方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均可試驗,方便找到礦源。

石膏:此礦物在河湟地區同樣分佈不少。

鐵渣,可以找尋土法練鐵的渣滓,馮小寶自己都找出了兩個小鐵礦,在涼州唐家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土法鍊鐵,因鐵礦劣質,煉出來的鐵只可打製普通農具。

有了礦產,將它們採集開來,準備生產水泥。

最簡單的水泥就是將廢鐵渣,加入少許白灰,加少量水攪拌後即可當混凝土使用,但強度不是很高,可是架不住它的成本低啊,用作鄉村鋪路最好不過。

第二種方法就是將煤渣子、生石灰和石膏混合攪伴,即為土法水泥。

蒐集煤渣子,去除雜質,洗淨曬乾、磨細、用篩子過濾,含量為75%以上。

磨細可用石碾,以畜力帶動,一群驢騾帶動石碾磨粉,頗為壯觀。

然後進一步使用了涼州唐家鐵廠運來的水力鋼磨,它的能耐更大,出產量多,且對人畜粉塵傷害過小。

生石灰取20%…25%。

再有是將天然石膏碾細,用鐵鍋加熱到130…180度炒到黃灰色,有它時則水泥凝固較快。

三者用火炕烘乾,再磨細成粉,即成水泥,放入瓦罐裡密閉後儲存待用。沒辦法,沒有水泥紙,水泥本來就重,加上瓦罐裡重上加重,運輸困難得很。

這樣的水泥在高溫天氣時強度提高較快,耐腐蝕性好,可用於骯髒地方使用,為壹號水泥,成本也不高。

真正水泥的生產工藝流程一般可分生料製備、熟料煅燒和水泥製成等三個工序,整個生產過程可概括為“兩磨一燒”,對於馮小寶來說已經熟稔在心。

生料磨製均採取了水力碾磨機,巨大水輪機經過一系列的齒輪咬合,帶動鋼磨碾碎各種生料,

煅燒熟料則是經過馮小寶的指點,修建豎起了相對於古人而言是巨大的立窯,將生料和燃料製成20…90公厘的圓球,加熱得出熟料,

再將熟粉也來磨一磨,磨細成粉,放入瓦罐裡,此為甲號水泥。(非專業文獻,不詳講)

……

整個流程並不簡單,單說制球,球不宜大,方法起初為人工制球,將配合好的生料,加入適當的水和成泥,用手弄成球,可想而知,效率低佔用人力多,若以石灰為原料時,會把人手燒壞。

因此使用馮小寶傳授的一種木製成球機,主要部分是原料箱、小桶子,轉用小勺和成球筒,用腳踏板傳動,有點機械化的味道。

……

巨大的立窯燃燒,黑煙直衝上天,那一刻,馮小寶的目光深遠!

製出來的水泥。。。嗯,原料的含量根本沒個準,這樣出來的水泥只堪使用而已。

馮小寶用立窯生產出來的水泥鋪設中軸線大道,讓通湟縣百姓深感震驚,如此堅硬的石頭路!

加上鐵架網,這樣的石頭水泥路極是堅固。。。

有了水泥,怎麼少得了紅磚和青磚呢,實心的粘土磚,把粘土加水(太乾時)和加煤渣(太粘時)攬拌均勻,製成磚坯陰乾。

再人工排窯,把磚坯子排好,上封頂,人工燒,當燒到成熟時從上往下用水冷卻,靠水蒸氣生成青磚,而紅磚則是乾燒到底不加水。

有了磚和水泥,加上涼州運來的鋼筋,馮小寶開始修建他的勃列日涅夫式大樓。

以一條走廊為軸,走廊兩側是單門獨戶的套間(一些外尚大樓則是一側有套間,另一側可用於巷戰。走廓狹窄,每個套間有獨立的廚衛,帶有陽臺。

其實並不美觀,但建築材料缺乏,優先解決有無的問題。

馮小寶覺得不好看,但其他人不是這麼認為的,楊成獻和程伯喜對他的敬佩日增,而胡族則將他當成神來看待。

所有不能的神,在短短的時間裡就讓通湟縣矗立起座座高大堅固的建築,每棟樓都是五層以上,有如一座座龐然大物,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