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軍東征儲備糧草,招募兵士。繚子先生,你以為誰合適?”
尉繚微微一笑,道:“王上已有不二人選,繚子不敢多言。”
秦王笑道:“好你個繚子先生,撂挑子倒是挺快。周先生,你為派誰去合適?”
治理韓地的意義,秦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的確是要一個能員幹吏去,周衝想了一下,道:“王上,繚子先生最合適,不過,繚子先生身為國尉,要籌劃征戰,脫不開身。以臣看,李大人挺合適,要不然王敖王先生也不錯。”
秦王點頭道:“他們都不錯,寡人相信他們能治理好韓地。不過,寡人卻認為,治理韓地非你周先生莫屬!”
治理韓地是一個極重要的擔子,也是秦王的莫大信任,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方大員,軍政事務一手抓,位高權重,尤其是在戰爭時期,這權力就更大了,殺伐決斷,一念而決,周衝做夢也沒有想到如此好事居然落到自己頭上,嚇了一大跳,道:“五上,臣無治世之具,更沒有治理一方的經驗,恐難如王上所願,還請王上收回成命。”
秦王不同意,道:“你這人想法總是那麼新奇,所言所行總是讓人想不到,你去治理韓地,必然有一番新奇的做法,你放手去做,寡人不約束你,只要你做得好就行。”
這無異於放手讓周衝去幹,可以說給了他全權,周衝更是吃驚,一道閃電在心裡掠過,心想:“秦國之法太過嚴峻,在統一全國之後沒有因勢而改政,這是秦朝迅速滅亡的一個原因,秦王把韓地託付給我,這何嘗不是一個改變的機會呢?”
第五卷 天下歸一 第二章 滅韓之戰(上)
三晉是指韓趙魏三國,這三國之所以稱為三晉是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晉國的領土。晉國當時統一著中原大地,是最強大的國家,即使蠻橫的楚國都要退避三舍。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晉國不滅,一直強大的話,統一中國的重任很可能落在晉國頭上。
韓國謀國始者是韓厥,他是晉文公的大臣,最善長的就是執法,他的執法無人能夠挑剔,再加上他有德操,有治國的才幹,很得晉文公的賞識,韓氏一脈因他而逐漸穩固,最終參與了三分晉國之謀,建立了韓國。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領土最小,國力最弱,而其地理位置又處於秦趙魏楚四國包圍中,成了四戰之地,這本身就很不利。更為嚴重的是,還是處於秦國東進的第一個戰略進攻樞紐上,因而周衝才有欲取天下,必先滅韓的說法。連年遭到秦軍的重創,國力一日弱於一日。
韓國建國之初的都城是在陽翟(現在河南的禹縣),韓哀侯滅了鄭國,把都城遷到新鄭(現在河南的鄭州),一直到韓國滅亡為止,其都城一直在這裡。
說起韓國,不要以為韓國小就無所建樹,要是那樣認為,是大錯而特錯,韓昭侯命申不害變法,韓國一度強盛,諸國不敢犯境。可惜的是,這僅僅是曇花一現,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衰敗了,一日弱似一日,最終為秦國所滅。
新鄭城下,殺聲震天,劍戟碰撞聲、戰車的衝擊聲響成一片,人喊、馬嘶、哀號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將士們的熱血飛濺,如血的殘陽斜照,分不清究竟是陽光還是熱血,無數的斷劍折戟、殘肢斷臂鋪滿了新鄭城下。
周衝眼球充血,臉色血紅,胸口急劇起伏,右手不自然地按在劍柄上,這正是一個熱血志士血性上來的表徵,周衝只差拔劍出鞘大喊一聲殺啊,揮劍殺入敵陣,即使身死人手也無怨無悔。
不是周衝好逞血氣之勇,而是他第一次身臨戰場,為秦軍那種無與匹敵的氣勢所鼓舞,不自然地生出振劍殺敵的想法。
秦國軍隊以作戰勇猛,氣勢驃悍著稱,青史垂名,這點周衝早就熟知於胸,但是從書上讀到的與身處戰場,看著秦軍廝殺,那感覺完全不同,許久以後,周衝評論說:“當我第一次看到秦軍的廝殺,才真正明白了秦始皇為何能以一國之力,只用十年時間就可以掃滅山東六國的原因,那是因為他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鐵軍。這支鐵軍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鬥志、毅力、慷慨赴死的精神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只要你有一點點血性,不需要太多,你馬上就會為他們所感染,不自然就會融入其中!”
斜陽照射下,內史騰高大的身影拖得長長的,他手按劍柄,眼中灼灼生輝,臉色平靜,彷彿眼前富有血性的搏殺是再正常不過似的。
內史騰儘管在歷史上並沒有太大的名聲,更沒有王翦那樣精彩的論兵言論,其實他仍然是一個極其優秀的軍事將領,在秦始皇發動的統一戰爭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