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相當懷疑了。而在蘇德戰場吃了大虧的德國人,則對日本人特別熱情起來,開始竭力說服日軍進攻蘇聯。為了讓日本上鉤,德國人甚至製造了假情報,宣稱說遠東蘇軍已經所剩無幾。
但日本情報機關對遠東的情況,要比德國人清楚的多。在1943年2月27日《世界形勢判斷》中,日方估計:遠東蘇軍兵力為70萬人(不包括海軍和空軍),飛機1000架,坦克1000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943年春季的東線以及世界形勢(4)
從戰後發表的蘇聯資料看,遠東蘇軍在1943年7月1日實力為:總兵力1156961人,火炮迫擊炮13843門,坦克自行火炮2367輛,作戰飛機3949架。在1942年冬和1943年春,從遠東調入大本營預備隊的只有1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6個榴彈炮兵旅和3個迫擊炮團,總計約3萬5千人,557門火炮和迫擊炮,32輛輕型坦克。另外,在1943年,還有8個榴彈炮兵旅從遠東調往蘇德戰場,總人數約9千人,擁有大口徑野戰炮230門。也就是說,這一時期,遠東蘇軍只有4萬餘人被調走。和同期德軍從西線調往東線的龐大兵力相比,這點兵力調動實在算不了什麼,也完全不足以影響遠東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的優勢地位。
日本人顯然也很清楚這一點。在形勢對德國人有利的時候,日軍尚且無力進攻蘇聯,在形勢對德國人開始不利的今天,他們更不會去貿然挑戰優勢的敵人。1943年春季,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拒絕了希特勒要求日本對蘇開戰的建議。
從整個軸心國的角度看,到1943年夏季,他們在戰爭開始時所預期的結果——瓜分並統治世界,顯然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但軸心國依然有著雄厚的軍事實力和巨大地盤。以此為後盾,戰爭以某種對軸心國比較體面的方式結束,並非完全不可能。對希特勒和他的德國來說,應對這種微妙的形勢,更是迫切的任務。
4、動搖的軸心國集團:
希特勒的決策(1)
1、希特勒的1943年東線夏季戰略
其實早在1943年2、3月間,正在指揮哈爾科夫反擊的曼施坦因,就開始醞釀1943年夏季的作戰計劃。其目的是透過一次大規模戰役,最大限度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有種說法稱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迫使蘇聯與德國媾和,卻未免太誇張了一些。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職業軍官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以至於希特勒宣稱:德國陸軍元帥,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