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大時代 第135章 幕後的人(求票中!)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小市民的支援和厚愛!如果沒有們的支援恐怕無語和小市民無法一路走現在!拜謝中!PS:如果大大們手中還有月票!不妨投給無語和小市民吧!拜謝)

儘管在真正的有聲電影第一次放映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有聲電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是在《西北實業報》、《西北時報》等各家報社仍然用長篇累牘的文字去介紹這個劃時代的新發明,就像他們去報道西北的各個其它發明一般。

在這個鼓勵發明創新的時代,任何新事物的發現、發明都會在西北引起轟動,新的發明不僅僅意味著財富,在中國和西北他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意義,為國爭光!這或許是人們之所以看重這個發明的根本原因,也同樣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

“人們常說有了電影就不再有絕對意義上的死亡,但是現在的電影還不夠完美,因為他沒有記錄時代的聲音。一直以來我都在想電影膠片既然可以記錄影象,那麼就可以記錄聲音,記住我們這個時代的聲音,這樣我們的後人便不僅只是在畫面上看到我們,而可以親自聆聽他們祖輩們發出的聲音。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我終於在我的朋友的蘇爾曼斯•馬瑞先生的幫助下找到了開啟聲音之門的道路……為此我非常榮幸和你們分享一個新的——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

吃著早餐的司馬看著報紙上楊渝霄和蘇爾曼斯•馬瑞發明的有聲電影的新聞,看著報紙上刊載的楊渝霄在電影中的講話,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比司馬更清楚楊渝霄的這個發明的意義,有聲電影並不僅僅是娛樂,他是文化、意識形態的一個載體。

在後世電影中的許多涉及宗教、種族、民族甚至性的內容被用作控制人類和展示權力的工具,根據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想讓觀眾腦子裡充斥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從而達到控制觀眾的目的。最終影響到觀眾的價值觀,電影是最佳宣傳工具,無論是在後世或是在現在,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有聲電影!

“或許現在可以拍一部主旋律電影了!”

放下的報紙司馬在心中如此想到,於是便在回憶著所能想到的那種曾經讓司馬或感動或悲傷的電影,無論是國產或是外國電影。在這個一戰正打得激烈,全世界各國都洋溢著好戰的氣氛,所以司馬毫無疑問的選擇了戰爭電影。

一直以來司馬都在嘗試著進入電影業為此司馬在西北投資建立了時代電影公司,從上海的將張石川、鄭正秋等中國電影創始都請到西北,甚至不惜從美國請來了大衛•格里菲斯這位電影之父到西北任教、拍攝電影。司馬意圖在西北建立一箇中國的好萊塢,甚至於還在西北大學中設立了一個電影系,透過從後世引入一此簡單的電影理論,以提高中國的電影拍攝以及技術水平。

“就它了!”

苦思冥想了十數分鐘之後司馬想到了一部電影,一部九十年代中期的電影,或許那部電影更迎合中國的觀眾,甚至於世界。

“有聲電影、經典的故事、規模宏大的場面、再加上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推銷!我不相信我奪不回來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

司馬試圖用電影這個時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的宣傳工具進行文化壟斷和爭奪意識話語霸權。就像歷史上的猶太人一樣,他們用電影這一大眾傳媒影響了美國,甚至於改變了歷史。

從二十世紀初電影技術出現,猶太移民開始在紐約經營電影院,後來開始投資拍電影。1915年猶太移民CarlLaemmle在好萊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規模巨大的電影城:Universal,開始了好萊塢的電影事業。到1920年,另外五猶太製片廠也相繼建立。在20-30年代,好萊塢電影成為人們朝拜的文化娛樂的廟宇。75%的美國人每週要看一場電影。

而在此時猶太人人更多的是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待電影,而不是未考慮到電影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對觀眾的影響,直到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好萊塢電影業就被美國政府納入國家的愛國主義宣傳機器的一部份,控制著好萊塢的猶太人開始像俄國人一樣,在電影中加入自己需要的東西,以此去影響和控制美國民眾的思想以及意識形態。

二戰結束之後猶太人將自己在舊大陸的受迫害經歷,文化概念與對美國新大陸的自由憧憬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好萊塢電影中“美國夢”這樣一個文化主題。這種由邊緣亞文化群體創造,透過大眾傳播渠道--電影--來宣傳的文化符號又反過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