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無償的。
要是天底的人都像這人這樣做生意恐怕……呵呵!相比之下司馬覺得自己可真的是一個奸商。
“嗯!這種簡易鋼架結構加石棉瓦的簡易廠房看來起倒是不錯。建造工期也很短!不錯不錯。”
司馬下載下電子書後就仔細的檢視了一下上面介紹的各種簡單廠房的結構設計有很多的確很適合自己的需要,所謂的簡易廠房就是大量採用角鋼、工字鋼焊接製造成框架再螺上鐵皮、木板、石棉瓦之類的做牆體,
實際上只起到擋風的作用並不像彩鋼建築那樣有隔熱隔間的效果,但是因為成本底建設速度快而被很多小廠採用,必竟在中國並沒有太多的廠家會願意把大量的資金用在廠房建設上。
有時候想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個工廠最好的辦好無非就是克隆一個工廠,現代社會實際上很多廠房的建設設計都是重複再重複,
像俄布在建國初期援助我國建立工廠時大都都是將俄布工廠直接克隆到我國,從不僅工廠廠區規劃設計包括機械在內都採用同樣的機械這種無疑大大加快了工廠建設的速度。
對於現在司馬來說,司馬所需要的就是加快建設速度,雖然這個二十一世紀的倉庫還沒能買下來,但是隻要錢一積攢夠恐怕只要兩天就能讓這個倉庫成為自己名下的產業,
可是在西元一九一五卻別想那麼順利,如果在那裡不建成大型倉庫、廠區根本就不要指往光明正大的把各種物資成批次的運走。
如果花個幾年才能建成恐怕到時就不是司馬倒賣物資了,而是那個時空的歐洲的各交戰國向中國出售各種戰後剩餘物資,到時別說掙錢了不賠錢就算不錯了。而眼下克隆一家工廠則成了司馬不二的選擇
1954年,國家經委主任歷輻春在上海視察時提出:“我國有6億人民這樣大的市場,手錶工業大有作為。希望上海能生產我國自己製造的手錶。”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與上海鐘錶工業同業公會組織13家鍾廠和建國儀表廠、華康鐘錶材料行、慎昌鐘錶店、以及藝星、和成、華成、中蘇等4家工業社,加上6名從事鐘錶修理的個體技工共58人參加手錶試製小組,
第一批試製的長三針(17鑽)細馬手錶150只零件均由參加試製單位和人員分頭製造。到9月26日,試裝成首批18只長三針(17鑽)細馬手錶。翌年5月,試製工作集中到江陰路(原齊心發條廠倉庫)進行,試製隊伍擴大到150多人,採用簡陋裝置試製出第二批手錶100只。
1957年4月,試製小組抽調原搞火車頭設計工程師奚國楨、原製造醫療針頭技術人員童勤奮等參照《俄布工藝學》教科書,結合試製實踐,用了4個多月時間,畫出了150多張零件圖紙,訂出1070道工序的生產加工工藝,成為我國自己制訂的第一套手錶生產的工藝檔案。
1958年3月,A581型機械手錶註冊為上海牌商標。4月23日,我國第一家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當年共生產上海牌手錶只。從此,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錶的歷史……
看著從網上的搜尋的資料,司馬覺得自己顯然是把手錶這種行業想的太過於繁雜了,剛開始以為生產這種商品會像生產大商品一樣需要大型廠房,
沒想到那怕是在走廊裡、辦公室都能用小型機床生產這種手錶,至少資料上提到60年代上海各手錶企業為了提高產能就曾利用這種辦法來擴大生產。
當年年產千萬只機械錶的上海手錶企業現在!哎!司馬看著資料上的介紹,這些企業實際上每年的開工率還不到當年的10%,當年的響徹全國的上海產名牌手錶現在早已停產,早都已經淪為代工加工各類仿牌表而已要不就是淪為為私營企業加工機芯等精密配件的加工企業。
看著網上這些企業出售老舊的機械裝置資訊司馬不禁兩眼發光,在外人的眼裡像這類的老舊裝置也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可是在司馬眼中這種裝置就再適合自己不過,
這些裝置根本不像現在的機械裝置一樣動不動都是什麼數控之類,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國產的機械裝置。像那幾臺24軸高速打孔機,
看上面的介紹是用來打製手錶機芯的寶石軸承每人每天可打孔2500~3000粒,這種小型打孔裝置看似老舊,生產效率還不到鐳射打孔機的十分之一
可是這種裝置拿到西元一九一五卻是再合適不過的裝置,而且是非常的先進。還有其它的的機銑裝置。
司馬看著網上這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