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有慾望就有了故事,愛好就是人生這部長篇小說裡的一個不斷出現的細節,她的點染讓枯燥的日子有了色彩。愛好便是情趣,沒有愛好的人肯定讓人生厭。

細細一想,世上找不出一個沒有一丁點愛好的人,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愛好是發動機,能讓人弄出大事。愛好也是粉碎機,外人投其所好,好多本來不錯的領導一下摔成了腐敗分子,甚至命喪黃泉,也都是愛好惹的禍,是被外人活活“送死”的。

愛好是當領導者的一根軟肋,想利用你的權辦事的人大多都盯上了你的愛好。

你愛錢嗎?好辦,信封裡送,逢年過節意思意思;你好色嗎?送你公關美女;你愛打牌嗎?故意放牌讓你吃給你點炮;你愛跳舞、你愛旅遊、你愛靚車、你愛喝酒……好辦,只要花錢沒有過不去的關,什麼都不怕,就怕你沒愛好。

萬一你沒有俗人的俗好,也能想出辦法。譬如說廈門走私案中那個只愛好書法的領導不是也收了人家幾萬塊錢的極品書嗎?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

防線一旦鬆懈,就會一發不可收拾。1991年5月開始,某領導先後擔任瀋陽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商辦主任、市長助理、副市長職務,城建、交通部門和縣、區一些幹部,為了謀求此領導對他們個人及工作上的支援、關照,也在春節期間以拜年為名義給他送錢。他雖然也拒收一些,但由於貪心作怪,對那些自己感覺“靠得住”的,請託的事情不出“大格”的,也就收下了。

BOOK。←紅←橋書←吧←

第19節:清醒二 警惕他人為你鋪就的七條死路(3)

現在他知道,這世界上“靠得住”的人是永遠不存在的!而當時他是存在嚴重的僥倖心理的,認為給自己送錢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下屬幹部和朋友,不會出賣自己。同時,還一味認為自己雖然憑藉職務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收取了他人錢財,但是對他人請託的事情屬於政策允許範圍內的才幫忙辦理,提拔使用的幹部也是基本符合條件的,因此,他的問題不容易暴露。

我認為,現在過年過節的送禮活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鏈條。從送禮者的刻意為之,到送禮者的有所求,再到受禮者的坦然接受,最後到中間環節上的各色人等,有人說“送禮經濟”甚至以一種一年上一個臺階的氣勢在腐敗中越爬越高。

一位經濟學家把中國的拜年隊伍分成兩支:第一支基本由各級領導組成,他們下鄉、下工廠慰問職工和群眾;第二支既有基層領導、職能部門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也有純粹的經商者,他們專門跑領導機關,跑壟斷行業的決策機關。

給上級部門和領導送禮是個很大的學問,因為你送輕了,人家會覺得你沒有誠意;送重了,又容易給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出奇出新就成了一個很大的挑戰。

現在直接把禮物和錢拿到領導家,領導不一定收,這裡的變通之法,就是透過組織玩麻將來送現金。

不僅是機關和企業送禮成風,許多外國企業在年關來臨之時,也入鄉隨俗,對各個相關部門進行禮品攻勢。

中國現在已經形成一個送禮產業鏈。而作為源頭的產商,在中國的幾個重要傳統節日,都會產生出一些充滿噱頭、價格遠遠高於價值的產品。

從宏觀上講,“送禮經濟”的出現,帶來了三大顛覆:

一是對社會良性供求關係的顛覆。在這個購買鏈中間,出現了隱性交易的成交量大於顯性交易的情況。一次送禮,顯性的交易貨物是一盒藏著金錶、手機的月餅,或者是一塊鑲著戒指的年糕;而隱性的交易物,卻往往在這些之外,可能是一個職位、一份合同,甚至簡單說,可以是目前權力場上的任何東西,甚至只是上級的好印象。

二是“送禮經濟”的出現,更是對整個社會人際關係和道德基礎的顛覆。“送禮經濟”的核心,就在於採取了一種看上去合法的方式,模糊化地處理原來的行賄、受賄以及道德低下的問題,讓它們變得貌似合法。

三是“送禮經濟”的出現,是對整個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的顛覆。這種“送禮經濟”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多少禮品從前門送入,又完好無暇地從後門賣出。而失去了隱性價值之後,禮品就變得毫不值錢,在這些禮品上附加的各種價值,也隨之流失了。

據報道:四川犍為縣縣委書記田玉飛受賄案表明,在權力階層內部的人際交往中,“送禮”成風,金錢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符號,並不一定每一次送出都有直接的訴求,而只是一種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