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沒想到的是,除了曹智滿腔興奮和熱情的準備迎帝外,他的屬下大部分並不熱衷。曹智於今日把這個提議向許褚、夏侯淵等人一說,竟遭到手下武將的一致反對。均認為這是得不償失的事,說的急了曹智差點沒罵屬下這幫武將沒政治覺悟,這是明擺著的好事,怎麼會得不償失呢?皇帝唉,你們古代人不是最信奉皇命為天的嗎?怎麼到事情的節骨眼上了,都這麼不願意見到皇帝了。
夏侯淵的一番話讓曹智粗略明白了這群武將的真實想法,夏侯淵說:“智弟,你要看到你和大哥現在雖說擁有一州一郡,但我們現在的日子過的都不安生,戰事不斷、缺衣少糧的,現在要是把皇帝迎過來,那就等於把東漢整個朝廷給搬了過來,這可開不得玩笑,整個朝廷我們怎麼可能養得起?而且一旦皇帝到了你和你大哥的地盤,你們兄弟就成了舅姑(即公婆)眼皮底下的媳婦,做任何事都得請示,不請示便是對舅姑的不恭,而周圍的‘小姑’、‘小叔’,又都會瞪著眼專揪你的過錯這是何苦來也?如果奉迎天子確實值得做,那麼離得比我們近的袁紹、劉表、袁術為什麼都不做呢?”
第五百四十七章 安排私談
一席話讓曹智瞭解到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大家要皇命,要聖旨只是為了取得一種名義上的正統,取道幌子在手就可以。其實真正的皇命、君授早已淡薄的不能淡薄了,獻帝也不是什麼人人爭著要的香餑餑,相反生死都不太有人願意理會。
這時的人們早已認識到人沒有萬歲的,特別是像袁紹這樣見識廣博的高層人物。他們很清楚皇帝也是人,遲早會死嗎!死了一個漢獻帝劉協,正統劉家的人反正也死不光,大不了在搬一個老劉家的正統子孫出來,繼續捧他做皇帝就行了。甚至有好些人巴不得獻帝馬上嘎嘣,劉家的正統皇帝一死,這天下不就不叫漢家了嗎?到時姓什麼,就憑本事了。其實正統不正統都是靠實力說話的,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不就是喝醉了酒後的一筆糊塗賬,否則好端端的皇帝的兒子就去放了牛呢?後來人家這個號稱劉家正宗的放牛娃不也是憑實力擠走了當時正統的劉玄嗎?所以現在這皇帝誰都有希望了!
曹智聽完夏侯淵的話,暗忖這大概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在當時的大漢天下里大概有好些個人都是這麼想的。所以才會造就曹操在歷史上有機會白撿劉協這麼個大便宜,成為三國最大的一股勢力。
夏侯淵作為武將中比較沉穩的代表,都這樣認為,可想而知這種觀點在當時,在高階層文臣武將中是一種比較廣泛的普遍認識。
曹智面對一致的反對,措手不及時,手下中只有一人隱射性的表示支援,那就是李儒。
李儒讀書人出身,但非正規仕途出身,一些意見頗有點背經判道,驚世駭俗的意味。這其實很對曹智胃口,但曹智認為李儒他還不夠驚世駭俗,有些正確可行的主意,他要求李儒大膽提。
李儒在江湖上混過,所以處事特別圓滑,他首先問曹智:“主公難道只想過迎帝來侍奉嗎?”
曹智被他問得一愣,暗忖:“你個李儒什麼意思?不迎漢獻帝,難道自立為王啊?那用不了三天就能被當時的天下群雄用口水淹死!”
李儒沒解釋為什麼這樣問,曹智更沒要李儒解釋。沒意思的話是不需要深究的,於是李儒告訴曹智不是不支援曹智的迎奉主張,他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但這是件絕對的大事。把國家的中心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卻要取得目前兗州、丹陽上下官員的一致支援方可實施,否則獻帝來了,也呆不長,保不住。
曹智哪能不明白迎奉皇帝,就等於遷都,這是何等大事。但沒想到會這麼困難,曹智初期以為在自己的團隊內一說,全體肯定會舉雙手同意,誰曾想差不多是全體反對。
夏侯淵、許褚等人反對歸反對,曹智行動照常進行。他要求李儒立即書信已經打到徐州彭城的曹操,把獻帝離開長安和曹智主張迎奉的事,告訴曹操。
曹智的意思這事根本不用在信上用徵詢的語氣問曹操的意見,直接問他什麼時候,準備用什麼方式去迎奉漢獻帝。因為曹智很清楚歷史上曹操迎帝入許留是鐵定的事,那還用問來問去。曹智認為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快,他帶著人馬正好在幽州,出入冀州也還算順暢之際,如果曹操同意,他就直接幫曹操先把人給他接回去。
但李儒反對曹智這麼寫,曹智的激進被李儒勸阻,李儒告訴曹智:“主公,現在身邊只有這麼幾個屬下,還大都反對你的迎帝計劃,大主公身邊有更多官員,你想想看,他真要實施這一計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