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中國潛艇沒有攻擊的目標而而已。所以,中國潛艇在一戰當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建樹。但實際上。即便是德國的潛艇,也絕對不敢小覷中國潛艇的。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的潛艇部隊解散,那些資料和人才成為了各國掠奪的物件,這使得各國的潛艇效能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但是,這對於帝國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帝國最新式的潛艇,早就已經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才是帝國潛艇部隊大顯身手的時候。到時候,整個太平洋、印度洋甚至是大西洋都將成為帝國潛艇部隊的狩獵場。帝國的敵人,將為此而承受巨大的打擊和損失。
整個會議,經過了長達半個月的爭爭吵吵之後,終於達成了一致,美國、英國、中國、法國和義大利王國的代表,在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意味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正式達成並且生效。
《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中三國各五十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5∶1。75∶1。75。禁止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3。5萬噸的主力艦,並不得裝置口徑超過16英寸的火炮。航空母艦的總噸位限額為中國18萬噸,美英各13。5萬噸,法意各6萬噸;單艦標準排水量原則上不超過2。7萬噸,並不得裝置8英寸以上口徑火炮。
之後,美英中法四國又就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利益展開了談判。在談判當中,美國提及了中國在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上面修建軍事基地,並稱中華帝國這樣的做法是加劇太平洋地區的衝突。中華帝國應該停止在那些島嶼上修建軍事設施。
但是,美國人的這個觀點,遭到了中華帝國代表們的強烈反對。帝國外交大臣唐紹儀提出,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屬於中華帝國的領土,中華帝國有權力在這些島嶼上修建任何的設施,不管是民用設施還是軍用設施,這都是中華帝國的自由。如果美國一定要中國停止這些軍事設施的建設,那麼,除非美國同意停止在夏威夷群島、菲律賓以及關島上面修建軍事設施。英國停止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甚至南洋修建軍事設施。要不然的話,帝國絕對不會同意的。
英國人頓時就不幹了,他們提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英國的固有領土,很多年以前就被英國佔領了。所以,英國在這些地區的建設,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何況,澳大利亞是面積達到七八百萬的龐大島嶼。紐西蘭的面積也不小,不能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混為一談。反觀中國在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都是從德國得到的殖民地而已。中國作為太平洋上的後來者,理應尊重大家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停止軍事設施的建設,保證太平洋的和平。
中國代表則提出,那些島嶼雖然之前是屬於德國的。但是,在德國將這些島嶼賣給中國之後,那些島嶼就屬於中國的了。其他的國家,統統無權過問。否則的話,就是干涉中國的內政。
美英中三國代表,在這個問題上再一次的展開了唇槍舌戰。畢竟,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上有著巨大的利益,他們擔心中國以那些島嶼為跳板,直接向美國和英國的領土發起進攻。那樣的話,他們恐怕很難抵擋住中國的進攻。為此,他們迫切的希望中華帝國能夠停止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上的軍事化建設。
至於法國,則一副旁觀的樣子。法國除了印度支那殖民地之外,在太平洋沿岸並沒有什麼利益。他們在之前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當中被美國人和英國人給坑了一把。所以,他們自然不會再站在英美那邊,幫助他們壓制中國了。畢竟,如果把中國得罪的狠了,對他們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萬一中國直接從南方出兵進攻印度支那殖民地的話,他們想要保住那裡,恐怕就十分的困難了。
但是,最終因為中華帝國的代表的強烈反對,這一條也只能夠不了了之。為了防備中國,美國和英國也只得加強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的投入了。
因此,最終美英中法四國,只不過是簽署了一個沒有任何約束力的《四國公約》而已,條約規定四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如相互間發生涉及上述權利的爭端而未能透過外交途徑獲得滿意解決時,應舉行締約國會議以便考慮解決;如上述權利受到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各國應全面進行協商,以便“聯合地或單獨地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應付局勢。
實際上,這個《四國公約》沒有任何的用,一旦各國因為這些島嶼和領地發生戰爭的話,各國除了戰爭之外,也就沒有其他的手段來應付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