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又是被陳騎徹底惹翻的突厥十幾萬騎兵,王仁恭只好將這些受傷的騎兵們送入山中,以暫避敵軍。
王仁恭是馬上老將,腳下的陰山山脈早已經不知道翻越過了多少次。早在隋朝立國之初,就早已經投奔軍旅。早年追隨楊素徵突厥,隨蜀王楊秀討南蠻,後來更是平漢王之亂,楊玄感之亂,從征討高句麗之戰。
久鎮邊疆,號稱大隋北疆八虎。最後貶官馬邑太守之後,更是威鎮北疆,胡人不敢輕視。
不過真正說起來,這還是他第二次大敗突厥後得勝而回。第一次是從楊素大敗突厥於靈武,那時他不過二十餘歲之少年,轉眼間再次得勝回塞,卻已經是數十年後,鬚髮皆白之時。不過第一次他只是一員小將,跟隨大將楊素出軍。而這一回,他卻已經是一名老帥,剛剛統領五萬陳軍突襲突厥人,以五萬對二十萬,不但燒了突厥人的糧草,還斬殺了突厥人的四小可汗之一,更是斬首二萬餘大勝而回。
不過雖是大勝而回,但老帥的心裡卻依然還是充滿著焦慮。
當著諸將的面,老元帥是面露高興,但暗底下,老帥卻是焦慮無比。突厥人聚集陰山,準備集結四十萬大軍南下,這股壓力是前所未有的。雖然突厥人也曾經有過兩次四十萬大後大舉南征,但今時不同於往日。
以前兩次突厥南征,一則突厥內部不穩之時,二則中原乃是統一之時。而現在,突厥人統一了,中原卻還是分裂著。突厥人南征,中原雖有諸多群雄,但這股壓力卻唯有大陳一家單獨面對。
皇帝雖然表面上硬氣無比,寧肯要打破山河,也不肯對突厥人低頭,誓與突厥人周旋到底。可實際上,老元帥卻知道皇帝並不如表面上那麼的輕鬆。
突厥四十萬狼騎,兵多將廣,而偏偏中原還有七大割據勢力在背後窺探。北、南、西,一招不慎,大陳統一大業就有可能中道崩潰。
這次他率五萬兵馬出塞,皇帝也是咬著牙將最精銳的五萬騎兵交與他手。一場血戰,傷亡盡萬,折損兩萬兵馬,才不過換來突厥人四五萬傷亡。
此戰雖勝,但王仁恭心裡卻十分明白,第一劍他們已經出過了,現在是要輪到憤怒的突厥人還擊了。突厥人雖指揮員四五萬人馬,可突厥人大營還有十五萬人,甚至還有二十萬大軍正在不斷開來。
可一不可再,陳軍利用裝備、訓練之優勢,突襲重創了突厥人一次,可這樣的機會卻絕不會有第二次。而正面決戰,以少敵眾去與突厥人騎戰,這種想法王仁恭是絕不會有的。
經過這一戰,他知道,突厥人肯定有可能會提前南下。
拋卻奇襲,陳軍能與突厥人抵抗的也唯有守城做戰了。可真的要放突厥人南下,到雁門去決一死戰嗎?雁門雖堅,可突厥人兵多勢眾,堅城再固,也有城破之時。當初楊廣守雁門,最後不也城破數次?
可不讓突厥人南下,他們又有什麼辦法?
老元帥憂心忡忡,憑著手中現在這三萬五千騎,他實在是想不到可以抵擋幾十萬突厥人的好辦法。
可惜沈光殺死的是乙利小可汗,如果他殺死的是統葉護就好了。統葉護才是突厥汗國的根本,如果統葉護一死,突厥汗國肯定會重新陷入內鬥之中,絕無可能這個時候繼續南下。可惜統葉護不是這麼好殺的,沈光能殺了乙利已經讓他喜出望外,驚訝萬分了。
想到這些,老將軍不由萬分疲憊,心中甚至升起放棄的想法。也許他就此退回雁門,不失為一保全之計。
可老元帥卻不想辜負了將士們的信任,也不想辜負了皇帝的信任。他在河東邊疆數十年,對這塊土地早有深沉感情,更何況,這些年一直聽皇帝陳克復所講的興復漢家,復興華夏之語所打動。他實不願意見到中原大好錦繡山河,卻在自己的面前淪喪。
“傳令下去,全軍加速,天黑之前趕到大利城,狗日的突厥人追的這麼緊,咱們就在大利好好招待他們一次。正好,送他們去與前日殺的那五千突厥狼崽子們相見。”王仁恭大聲下令,邊續多日的急行軍與突襲作戰,部下人馬俱已疲睏。雖然知道現在緊隨在後的突厥人只不過兩三萬餘。
但是有這樣的一支尾巴緊咬在後,他們卻是無法休息的。這樣下去,這三萬餘陳軍精銳就算還能堅持下去,可那些精貴的戰馬們卻是無法堅持下去的。不斬掉這支尾巴,整支大軍都會被突厥人給拖死。一旦大家疲憊不堪,那時隨後而來的突厥大軍就能讓他們全都命喪於此。
無論如何,唯有先解決了這支尾巴,他們才能算暫時安全,才能有時間計劃後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