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派和皇爺派系之間,又一次在皇宮大殿展開劇烈爭辯。
近期早朝,諸如此類的爭端多不勝數。凡是牽涉到忠王利益的,都要爭執一番。而且,忠王又心懷天下,所以,哪樣能不牽涉到忠王的利益呢?就像現在的爭端,還不是忠王為了派自己的人來控制湖廣地區而引發?
太子雖然心知肚明,卻苦於無力裁決。他心中清楚,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忠王的陰謀得逞,但現在又還不是公開開罪忠王的時機。太子正不知應如何調解這事。
就在太子左右為難之機,左丞相急中生智,提議組建一個考察團,去考察了丹楓的業績後,再行定奪。因為左丞相瞭解丹楓的為人和本事,也清楚太子現在的處境,所以提出了這個既公正,又能緩解雙方衝突的建議。
左丞相的提議,很快得到了雙方的認同。旋即,雙方又為考察團的人選大戰一場,最後還是由太子和忠王共同敲定了,讓鐵面無私而又不是兩派的人的吏部侍郞李侍郞帶隊,團員則是兩派各有兩人,才平息了這場爭端。
丹楓告訴雷曉飛,如無意外的話,李侍郞帶隊的考察團這兩天就要到達穗城,所以丹楓才急著召雷曉飛來,商量對策。
聽完了丹楓的述說後,雷曉飛不禁心中感慨萬千:魯迅先生不是曾說過,“中國是搬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嗎?歷史唯物主義早就告訴了人們,落後勢力從來不甘心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一定會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計地阻礙新生事物的發展。
世界上任何一種改革,必然要觸犯到原有系統的既得利益,換句話說,要改革就要鬥爭,要改革就要流血。這也是中國曆來改革遭遇的必經過程,在雷曉飛前世如此,在遠古的今生也如此。
雷曉飛心中迅速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適應這形勢的變異。現在自己既然已陷入了這場避無可避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