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軸,臉色陰沉得好似風捲殘雲。
迪喜見說,忙躬著身子,將那捲軸拿來,遞送給魏徵,而後又退回到皇帝身旁,他是太監,宮中規矩是不得干政。
魏徵展開看去,見這是長孫衝給長孫無忌的一封家書,大致是說自己去塞外遊覽,發現了一樁怪事。
在塞外部蠻漢山和大青山之間,新近崛起一個小國,叫做隱國,這個國家國土不大,百姓卻是特別的富足,整個國家也是兵強馬壯,而他周圍千百里之內竟然完全杜絕了土匪馬賊,更加奇特之事是這個國家竟然與其南鄰的大唐,和北臨的突厥王庭,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就是說,雙方守軍都給他面子。
長孫衝與遊伴好奇之心頓起,便隨著唐朝人的商隊去了那裡,果然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真是不亞於大唐帝都的繁華,這使得他們吃驚非小,不禁佩服這建國之人的才能,誰知,於酒廊飯舍間打探過後,卻是大吃一驚。
隱國國主是李無名,從百姓們口傳的國主的事蹟中,他可以斷定,此李無名便是被李世民封為大唐隱王的李承訓,這還得了?什麼意思?在大唐門口,建國?於是乎,他頓時沒了遊興,開始著意打聽,這隱國之內都是些什麼人在主事。
燕國公,太師羅藝;幽國公天策上將羅成;安國公司徒耶律風;吏部尚書耶律洪昇;戶部尚書夏承;禮部尚書耶律逢源;兵部尚書金甲;刑部尚書山甲;工部尚書許磊生……
長孫衝花費很多篇幅羅列了數十位隱國的文臣武將,其目的在最後說的很清楚,這些**多是大唐的子民,如今卻在李無名的哄騙之下,皆叛逃出大唐帝國,那李無名的險惡用心,天日昭昭可見。
李世民見得此信,因何能不勃然大怒?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說過,“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歷代帝王,差不多都有這個心理,作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自然也不能免俗。
魏徵看罷,哈哈哈大笑,“恭喜皇帝,賀喜皇帝,有此賢婿以為番外屏障,大唐江山將更加穩固。”
“魏卿,你與他素有舊交,便替他說話,”李世民語氣不善,顯然對魏徵的話很不滿,“想不到你魏徵也有徇私的時候。”
“陛下,不知陛下可還記得當年醫佛大師的那封書信否?”魏徵語氣不急不緩,並不替自己申辯,而是提到了醫佛。
李世民清楚得記得六年前,時任幽州都督的賈維奏報,李承訓聚賊在大青山,意圖擾亂大唐疆土,欺掠大唐子民,官府數次征討,雖然損兵折將,但已將賊首困於大青山雪線之上,不日便可收割賊首人頭。
誰知此時,阿史那薄布率領十萬鐵騎犯邊,以迅雷之勢攻陷雲、幽、平三州府,搶掠物資,欺掠百姓,而大都督賈維也死戰殉國。
可誰曾想,當此國難之際,李承訓憑藉一己之力,收服幽州城,救活被困數萬唐軍,將突厥鐵騎趕出中原,而後又將軍權拱手向讓。
李世民疑惑了,但他心理清楚,已經不好再治李承訓欺君之罪,便決定將他貶為平民,所謂功過相抵也便如此了,再尋個機會將其押解到帝都,軟禁起來,方才穩妥。
但是,醫佛的那封書信卻先發後至,信中以他的親見親為,以及他的思維闡述了李承訓為人敦厚與忠勇,並說“用之,可惠於萬民,棄之,則損一柱國!”,最後,老和尚還在信中信誓旦旦的保證說:
“此子,志不在國,而在家,老衲以聲譽作保,還他一個功名,必然成就一方清平!”
李世民通古博今,尤善書法,他能確定這是醫佛大師親筆所書,可他還是不太相信出塵的老和尚會這般的口氣與他誇獎李承訓。
而且,這信是由傲天鷹親自送來的,那皇門四鷹早就與李承訓穿了一條褲子,他可不是那混沌的君主,自然對這封書信倍感疑慮。
他將這封醫佛遺書交給了魏徵,請他幫忙鑑定,他知道魏徵剛直不阿,從不妄言,而且其學問深厚,這兩相印證總不會錯。
魏徵能確定這是醫佛手書,說道:“醫佛大師乃得道高僧,向不妄言,更不枉論他人,可見其必是真心薦人,恐大唐失去樑柱,萬民少片惠澤!”
這就是六年前醫佛遺書到京前後的狀況,也正因此,李世民封李承訓為大唐隱王,卻削去其兵權,希望能更好的掌控這個良將,可如今醫佛大師已經西去,而李承訓又實實在在的叛離大唐,建立了另外一個國家,很難說沒有對大唐虎視眈眈的覬覦著。
“陛下……”一直在側的迪喜,見李世民怔怔出神,小聲提醒道,“兵部李大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