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個穴竅開啟,是儒家進士的一種標誌。
他是大儒,全身已經一百零八個穴竅儲存了文氣,並且開啟。
全身則有三百六十五個穴竅都儲存文氣並且開啟,全身能量灌滿,就達到了半聖境界。
但是,真正讓陳九璋感到震驚的是,司徒刑竟然在沒有敕封的情況下進階了舉人。
這種情況,在他以前認為是完全不可能的。
要知道,大虞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固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更是超越法家成為第一宗門。
但是,儒家和人王的聯絡變得更加的密切,甚至說,龍氣對儒家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特別是太宗提出科舉概念之後。
儒家弟子想要突破進士,或者翰林階位,必須獲得人王的敕封。
也正是這個原因,儒家一直都緊隨人王前後,被其他家稱之為“朝廷走狗”!
現在春闈尚未開始,司徒刑竟然在沒有龍氣輔助的情況下,一舉突破。
這對陳九璋來說,完全打破了他認知。
再看向司徒刑的眼神中,已經充滿了驚疑,以及豔羨。
武道聖人眼睛裡也流露出一絲豔羨。
司徒刑的際遇實在是太好了。
竟然以這種方式感悟了一段人生。不論是學問還是心境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並且在沒有龍氣輔助的情況下,突破了舉人,成為進士更是指日可待。
而且,他更加看重司徒刑的未來。
只要潛心研究,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就算不能成就聖人,也能夠成為半聖。
得了司徒刑,儒家氣運必定昌盛。
可惜司徒刑沒有投在兵家門下。
想到這裡,就算以武道聖人的尊貴,眼睛裡也不由的流露一絲豔羨嫉妒。
如果說心中唯一還能保持平靜波瀾不驚的,就是成郡王。
天家子孫雖然生來就是天潢貴胄,尊貴無比。但是也因身負龍氣的關係,任何法力都會被化掉,故而終生不能修道也不能依託庇護於宗門。
故而他們對宗門修行的典籍秘法,真的不感興趣。
太祖當年憑藉開國氣運,以天子龍拳鎮壓諸天,天下宗門無不仰人鼻息。
太祖更讓宗門將門內的無上典籍送到大內,收錄武庫,但是世人不知的是,太祖收錄的典籍都是武道經典,根本不涉及各派的核心,也正是這個原因,宗門才沒有反叛。
“先生大才,孤王也是言出必行之人。但是正九品對先生來說著實有些屈才,郡王府尚缺一名正八品的五經博士,不知先生可否屈就?”
成郡王見司徒刑眼睛中恢復了清明,竟然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身份,急忙上前行禮,笑著說道。
成郡王身旁的中年儒生臉色不由的一僵,眼中閃過一絲微不可見的失落之情
五經博士雖然品階不高,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
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
大虞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大虞之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
到大虞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而且這個博士在儒家有著特殊的意義,有著特殊的權利。
博士,古代學官名,始於中古。
秦始皇時有博士七十人。漢承秦制,諸子百家都有博士。
大虞文帝時,始置《書》、《詩》的一經博士,並立諸子傳記博士,有博士七十餘人。景帝時,又置《春秋》博士。此時,博士雖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不僅《書》、《詩》、《春秋》有博士,《論語》、《孝經》、《孟子》、《爾雅》也有博士,並且《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兩家。
這說明此時儒家在學官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而且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於太學。
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
先有師法,然後有家法。
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例如董仲舒通公羊學,立為博士,他的說經即為師法。
再傳下去,其弟子更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別,如“顏氏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