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今夜去偷襲敵人的意思。
黃帝略一思忖,立即集合全部落的青壯漢子,揮動石刀,去偷襲敵人。經過一番激烈廝殺,終於活捉了敵人的前哨,救出了倉頡。蚩尤的大隊人馬見對手早有防備,便乖乖地撤退了。
人們圍著篝火歡慶勝利,黃帝高舉著樹皮朗聲道:“今天的勝利歸功於倉頡!歸功於他送來的情報!”
樹皮在人們手中傳遞著,大家都看懂了是啥意思,圍著倉頡七嘴八舌道:“這圖畫比繩結強多了。”
“好是好,就是太難畫了。”
“倉頡,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符號來?”
倉頡思索有頃,說:“好,我已經從這件事中受到啟發,一定要創造出比畫更簡單的字來,讓父老兄弟姐妹都會寫,都會用,都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來。”
黃帝興奮地說:“太好了!往後你啥也不用幹,專門給部落造字吧。”
人們在篝火旁堆起了一座大臺基;讓倉頡居住在上面一心一意造字。據說他的壯舉感動了天地,也驚動了鬼神。當他第一天開始造字時,天上就像落雨般降下糧食,可能是對他的獎勵;一到夜晚就聽到鬼哭神泣,也許是有了文字人類就會變得更聰明,他們可能為自已前途未卜的命運而傷感。
倉頡肩負偉大使命,嫌兩隻眼睛不夠用,額頭上又長出兩隻眼睛,日夜不歇,嘔心瀝血,為人類創造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最後,他活活累死在造字臺上。部落的人隆重地把他埋葬在附近,就是今日劉莊村的倉頡墓,四千多年來當地百姓精心呵護,完好如初。。
倉頡造字,結束了人類“小國寡民,結繩而治”的矇昧時期,進入了原始文明時代。後人為了紀念倉頡,尊稱他為倉皇,又在造字臺上立廟祭祀,供人憑弔。
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曾專程來開封劉莊訪古尋跡,面對造字臺和倉頡墓吟道:
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
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
興 國 之 都
西周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入侵,救兵不至。敵人攻破鎬京,殺幽王,擄褒姒,飽掠而去。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從此王室衰微,各路諸侯擁兵自雄,割據一方,互相吞併,爭戰不休,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各自獨立稱國。魏文侯勵精圖治,知人善任,以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治鄴,實行改革,獎勵農耕,使魏國很快強盛起來。
魏文侯的孫子魏瑩世襲侯爵後,雄心勃勃,很想幹一番超過前人的大事業。他見京城安邑(今山西夏縣)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又臨近強大的秦國,經常受到威脅,很不利於發展,便有意遷都,只是一時還沒有選好理想之地。
這年魏楚爭戰,楚國大敗,魏國佔領了中原地區。魏瑩親臨視察,看到大梁一帶一馬平川,四通八達,北接幽燕,南連江淮,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流傳說,大梁乃天下腹心,中原鎖鑰,得大梁者則得中原,得中原者則得華夏。他權衡利弊後,決心遷都大梁。
遷都是件大事情,沒有氣魄是很難實現的。魏瑩回到安邑,想試探一下各方面的態度,便讓親信太監放出遷都的空氣來。朝野登時炸了窩,反對的聲浪出乎他的預料。
安邑經過魏文候、魏武侯兩代苦心經營,早已初具規模,相當繁華。很多大臣和宗室都是土生土長的,故土難離,所以強烈反對遷都。國丈更是倚老賣老,唐突進宮,要求魏瑩將妖言惑眾的內侍處決,懸首宮門,澄清謠言,安定人心。魏瑩臉色一扳:“這要是孤的主意呢?你難道還要殺孤不成?”
“這……老朽不敢。只是大王為何要拋棄祖宗基業,去另起爐灶呢?”
“坐享其成,閉關自守,保住先人留下的這個攤子並不難。可是當今天下弱肉強食,互相兼併,不進則退,落後捱打,卻是不爭的現實。魏國要想生存下去,只有發奮圖強,除舊佈新。”
老國丈搭蒙著眼,慢騰騰地說:“彆著急,慢慢來。嗯,這和遷都有什麼關係?”
魏瑩好氣又好笑,不願再和這種老糊塗多費口舌,毫不客氣地說:“兼併諸侯,一統華夏,才稱得起王者的雄才大略呵!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你老人家最好免開尊口,少給孤添亂。”
老國丈吃了個沒趣,訕訕地走了。
第二天,魏瑩索性在朝堂上公開提議遷都,讓群臣各抒己見。
眾武將異口同聲率先反對,理由是安邑群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