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中一下,準能將對方擊昏倒地。

還須看到,採取先打核心目標、要害目標的全新戰法後,一系列傳統戰爭觀念都隨之發生了變化。例如,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已不再成為戰鬥行動的主要目標。殲敵多少,也不再成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主要指標。佔領敵方土地,也不再是一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目標是推翻薩達姆政權,它透過“震懾”、“斬首”行動已使薩達姆政權迅速垮臺,它的戰爭目標已經實現了,軍事上已經“取勝”了。我們至今未見美軍公佈過它在伊拉克戰爭中究竟殲滅了多少伊軍,對它而言,這一點已無關緊要。

關於火力打擊。

美軍打資訊化戰爭,精確打擊已成為其火力打擊的主要手段。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炸彈約佔10%左右,伊拉克戰爭中已上升至68%。火力打擊的精確化,使美軍的作戰效能有了大幅度提高。資訊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之一,將會使導彈、炸彈、炮彈都長上“眼睛”,發射後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尋見目標。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誰的精確制導武器多、精確打擊能力強,誰就佔上風。

關於戰役程序。

美軍打資訊化戰爭,立足於快速制勝。為此,美軍控制戰役程序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快速”,二是“決定性”,合起來稱之為“快速決定性作戰行動”。資訊化時代,時間、空間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地球變“小”了,時間變“短”了。同以往的傳統戰爭相比,資訊化戰爭的戰役程序已大大加快,過程已大大縮短。美軍強調的“快速”,其內涵是“速度絕對快於敵人”,“儘快實現戰役目的”。它實現“快速”的前提條件有兩項,一是奪取戰場感知優勢,時時料敵於先;二是實現網路化實時指揮,確保先敵作出快速反應。

美軍強調的“決定性”,其內涵是“破壞敵人的聚合力”,“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比較一下海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戰役發展過程,就能看出美軍在控制戰役程序上的新變化。海灣戰爭中,美軍空襲38天后才發起地面進攻,而陣勢很大的“左勾拳”地面進攻只打了100個小時就結束了。這就使得它的戰役階段與階段之間極不均衡,且銜接生硬。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為了進一步加快戰役程序、縮短戰役過程,採取了“全縱深密切觀察敵人”和“全縱深同時打擊敵人”的戰役行動,將空襲與地面進攻同時展開,不再將它們分成兩個戰役階段。美軍以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空地一體的、全縱深的“快速決定性作戰行動”,一下子打掉了薩達姆的“聚合力”,打垮了伊軍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短短21天,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這場“滅國之戰”,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取勝了。

一場勝敗參半的戰爭(3)

三 美軍在戰場上快速取勝,快得出乎世人意料,讓許多軍事評論家目瞪口呆。一方面,這說明美軍在這場資訊化戰爭中確有不少新招,效果不錯。但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認知陷阱:它極容易使人誇大美軍打資訊化戰爭的能力,對它產生盲目迷信,由此陷入“資訊戰崇拜”的認識誤區。

應當清醒地看到,美軍勝得“輕而易舉”,不全是美軍打資訊化戰爭的神奇效果,而是至少還有另一半別的原因。

首先,美軍這些年打的幾場戰爭,無論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這次伊拉克戰爭,都是實力懸殊的非對稱戰爭。美軍取勝完全是正常範圍內的事情,它並沒有創造什麼戰爭神話。美國的策略是一貫的,對於同它實力相當或不相上下的對手,它是隻敢冷戰,不敢熱戰。對於同它實力懸殊的對手,它則熱衷於熱戰、不屑於冷戰,動不動就想開打。這就應了兵家熟知的一條軍事原則:先打好打之敵。美國用這種打法可以對世界起到極大的心理威懾作用:“看看吧,誰敢不服?”

其次,美軍打敗伊軍,所花的時間不止是21天,而是整整12年:先是老布什於1991年發動了一場海灣戰爭,打斷了薩達姆的肋骨,將他打趴在地。接下來,對伊拉克實施長達10餘年的制裁、核查。到2003年,再由小布什發動一場伊拉克戰爭,才最終把薩達姆徹底扳倒。

在美國這些年打的幾仗中,薩達姆算是最強的一個對手,打敗他真是費了大勁啦。美國運用的是吃柿子法則。一籃柿子,先吃哪一隻?把手伸到籃子裡一捏,先挑軟的吃。生柿子澀嘴,吃不得,怎麼辦?把它放進草木灰裡,焐軟了再吃。經過海灣戰爭,又經過十餘年制裁、核查,反覆折騰,美國還能焐不軟薩達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