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再議。”
參不透上司的喜怒,工作能力再強也是白費。
連續折騰一個多月,奏疏改了不下十次,東宮官屬名單都擬好了,冊立皇太子的典禮章程仍沒定下。
這樣的日子,猴年馬月才算完?
說到底,什麼樣的章程才能讓天子滿意?
兩京禮部再沒心思爭長短,完不成天子的交代,爭出子醜寅卯也沒用。
為集思廣益,禮部尚書發動部下官員,洪武朝舊例不透過,可以參照前朝。元朝一樣行不通,還有前宋,前唐。
北京禮部左侍郎記憶力超群,家學淵源,自幼博覽群書典籍,竟將漢時冊封皇太子的相關資料找了出來。興沖沖帶到衙門,與部中同僚一起研究。人手不足,便綁上布條,挑燈夜戰。
數日後,北京禮部上下都掛著兩個黑眼圈,拿出擬定的章程,雙眼發紅,雙手發抖,顫巍巍活似古稀老人。
“如此,陛下總該滿意了吧?”
奏疏由快馬飛送入京。經南京禮部潤色補充,查無缺漏,上呈御覽。
暖閣內,禮部尚書屏息靜氣,生怕再被皇帝將奏疏打回來。
好在永樂帝沒說再議論,勉強點頭透過。提起御筆,在奏疏上批了個準字。
一個“準”字,著實得來不易。
得到準信,兩京禮部無不激動萬分,抱頭痛哭,淚如泉湧,連端茶送水的小吏都忍不住紅了眼圈。
皇帝再不批,怕是部中老爺不得不挑戰上古先秦的禮儀典章,不容易啊!
冊封皇太子的儀式雖未舉行,東宮儀仗俱已備妥。
比親王制,略有增減。
香爐,香盒,旗幡,節髦幢,稍刀盾戟,圓傘方扇,令旗花鼓等,凡器具均為金,漆必為大紅。
朱高煦身在北京,出入不再打親王儀仗,但也沒有馬上行太子儀仗。
經過歲月磨礪,朱高煦性格未變,行事卻日漸穩重。南京官員尚無所覺,北京行部和邊塞武將卻深有體會。
“殿下愈發肖似今上。”
脫去一身傲慢之氣,哪怕被驢踢了腦袋,朱高煦也不會再說出“天策上將”之類缺心眼的話。
事實上,永樂帝朝議立皇太子時,他正挽起褲腳,在北京郊外軍屯下田巡視。
金黃的麥田,齊刷刷的高粱,新奇的番糧,這一切的一切,比番邦使臣的歌功頌德更吸引他。
永樂帝壓根不會想到,將朱高煦調往北京接待番邦使臣,他竟敢怠工溜號。匆匆舉辦過一場宴會,其後再不見蹤影。番邦使臣丟給行部官員,自己跑到田裡完成未盡的農耕事業。
秋收之時,朱高煦拎一把大寧雜造局新制的鐮刀,下到田間收割稻麥。
不只他來,朱瞻壑也被帶來。
按照朱高煦的話說,“孤的兒子怎能不識五穀,不曉稼軒?”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