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遷都。
永樂十一年,交鎮守印。
永樂十五年,拜中軍都督府都督。賜大興縣宅邸,帝親書匾額,言其誠厚。
永樂二十年,從大軍西征歐羅巴。時定國公掌帥印,興寧伯為副。大軍所到之處,各城邦聞風而降。
永樂二十五年,以痼疾辭官,帝不許。
永樂二十七年,再上疏,帝從之。
帝崩,後經兩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車駕臨視者再,語甚厚。賜以金水壺,金香爐。
同年十一月,歿。帝震悼,輟朝三日,命有司治喪。追贈榮祿大夫、上柱國、興國公,諡敬恭。賜陪葬皇陵,與定國公同墓。
帝親制碑誌其功。從其生前所請,不繼嗣子。然未收其家宅,與定國公同,仍懸伯府匾額,以宗室禮祭祀。
史載,時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義子,何能葬入皇陵。且與定國公同墓,此乃夫妻之儀,更為不可。
帝斥之:“興國公乃朕之家人!與定國公之情誼,豈汝等非言!”遂命下錦衣獄。
清和少好學,性寬厚,尊長純孝,有孝友名。未發跡,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拜官後,多襄助族裡,並語族人,耕讀、武勇,皆為傳續之道。
洪德元年,加贈太師,配享高宗廟庭。
洪德九年,仁宗諭閣臣曰:“興寧伯佐命嗣興,助先祖平定四夷,功蓋於世。當進宗室之禮,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群臣頓首,遵帝命。
《明史…功臣本紀…興寧伯傳》
公元21XX年,國家考古隊展開對北京郊外一處陪陵發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壞,多數陪葬品仍完好如初。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員無不激動振奮。
開啟主墓室之後,眾人卻陷入疑惑之中。
兩塊墓誌銘,兩具棺木。
按照墓室擺放,這應該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據墓誌銘所載,安葬在這裡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國公!
這個發現,讓在場工作人員均困惑不解。
陡然間,一個歷史學者發出驚呼。
“朱興寧,興國公……興寧伯!這是定國公沈瑄和興寧伯孟清和的合葬墓!”
興寧伯?
眾人同時精神一震。
興寧伯,六百年前,助永樂帝成就大業,助大明開疆拓土、尋找海外之地的傳奇人物。
雖史料有載,然他的一生,仍充滿謎團,顯得撲朔迷離。
他一生沒有子女,也沒有成婚記載。所得封賞,更讓後人感到疑惑。翻閱史料,他同命婦一併封賞的記載歷歷在目。
此中爭議持續了幾百年,歷代學者都有論述。學術著作甚至多於建文帝失蹤之謎。
謎團未解,主持發掘工作的學者突然接到通知,發掘停止,回填…墓……穴。
“老師,馬上就能開棺,真要……”
“不必多說,照我說的做!”
眾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儀器,退出主墓室。之前發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隨著墓門關合,永遠塵封在歷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負手而立,俯視芸芸眾生。
刀削般的輪廓,長眉入鬢,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帶絲毫溫度。合身剪裁的西裝,愈發顯得肩寬腿長。
“楊總,朱總來電,發掘工作已經停止,這是您要的資料。”
年近三旬的紀助理,將一份精心整理過的傳真件放到桌上。
“好。”
男人的聲音低沉,仿似大提琴音。
紀助理退出門外,男人回身,拿起桌上的檔案,翻開第一頁,手指輕輕擦過一張半身照。照片右側清晰寫著一個名字,孟清和。
於此同時,一個旅遊團抵達金陵文化路。
這裡多是明朝王公侯伯府邸,三十年前,經部分府邸擁有者同意,發展成旅遊景點。自那以後,清淨的街道變得人…潮…湧…動,川流不息。
“大家請看這邊,這座宅院便是永樂朝所建的武陽侯府……”
領隊舉著喇叭,詳細介紹武陽侯府建成時間和來歷。
多數人聽得津津有味,隊伍最後末尾的一個人卻顯得心不在焉。
白襯衫,套頭毛衫,休閒褲,俊秀的面容上架著一副銀邊眼鏡。嘴角微翹,即使沒在笑,也會讓人覺得親切。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