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都指揮使司上下深感興寧伯為國之心,徹夜操勞,實乃吾輩楷模。
面對屬下敬仰的目光,孟十二郎的心情很是難以形容。
該不該解釋?
考慮半晌,最終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還是繼續誤會下去吧。
十一月丙辰,鄭和船隊送回訊息,鄭和以明使的身份見到了日本將軍源道義,宣讀了天子的詔令。
源道義跪接詔書,並已下令緝拿倭寇,保證嚴查邊民入寇大明一事,還表示,他本人十分敬仰大明,將派遣使臣到大明朝貢。
信使到京時,日本的使臣團隊已經在前來大明的路上。除了供上的方物,隊伍中還有二十多名倭寇,將押送到南京,交由大明處置。
得知訊息,朱棣很高興,令禮部賜源道義金印,寶鈔,彩幣,以示獎賞。
好事似乎是一樁連著一樁。
十一月丁巳,翰林學士解縉等四十七人,獻上奉皇命修撰的書籍初稿。永樂帝大喜,賜書名為《文獻大成》,重賞了參與修書的解縉等人,並賜宴於禮部,對解縉等大加表揚。
負責監督工作的道衍和尚對這部初稿很不看好,提醒過解縉,無奈解縉不聽,還是將書獻了上去。
道衍無法,只能在賜宴之後覲見了永樂帝,甭管怎麼說,監督的責任他是盡到了,那幫清貴的翰林不聽話,真不是他的問題。
果然,道衍的預料沒有錯。
在大致翻閱過這部《文獻大成》的內容之後,永樂帝臉黑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子之怒
啪!
一卷書稿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暖閣內的宦官和宮人頓時噤若寒蟬。
白彥回大著膽子探頭看一眼,隨即躬身低頭,額頭冒汗。
皇帝很生氣,誰敢這個時候冒頭,絕對和找死無疑。
“豎儒,安敢如此欺朕!”
永樂帝坐在御案後,牙齒磨得咯吱作響,怒氣值不斷攀升,臨近爆表。他可以容忍解縉的某些投機行為,卻不能容忍他不認真做事,不好好幹活!
他下令修的是一部足以留存後世的典籍,結果翰林院獻上來的是什麼?
當他不識字嗎?敢這麼糊弄他?!
嫌脖子上扛著的東西太沉了,想挪挪地方?
“白彥回。”
皇帝叫人,不能再裝背景,白彥回立刻上前,恭聲道:“奴婢在。”
“把解縉給朕叫來!立刻!”
“是!”
白彥回退出暖閣,叫來兩個小宦官,問清解縉和黃淮今日入值文淵閣,點了點頭,當即帶人前往。
值房內,解大學士正同黃編修對著即將送往大寧的敕令皺眉。
文淵閣七人中,黃淮掌制敕,深知天子對興寧伯和定國公的厚待。賞賜不斷,隔三差五還要發敕令表揚幾句。這段日子,朝中因大寧都司掀起的風波未平,送往大寧和北京的錢鈔布帛卻不見減少,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放下筆,看著新擬好的敕令,黃淮同解縉相識一眼,都不免嘆息。
賞賜興寧伯和定國公,何嘗不是天子在表明態度,以示看重漢王和趙王。
天子有意設漢王護衛和趙王護衛,皆是五萬七千之數,平王卻仍留在京城,不令其就藩。
表面上看,這是天子對嫡長子的另眼相待,是恩寵。
實際如何,明眼之人都十分清楚。
不就藩,不設護衛,不掌封地,雖可聽政,卻無權決策。
若是平王獲封皇太子尚好,依天子目前的意思,冊封之日卻遙遙無期。連力挺朱高熾的解縉等人都因天子幾番斥責意氣消沉,何況朝中搖擺不定的群臣?
在翰林院修書時,解縉曾同黃淮等人進行過長談,得出的結論並不樂觀。但囿於皇命,不得出翰林院一步,終歸沒有太好的辦法。
現今書已修成,眾人回到朝堂,想辦法扶平王上位,成了眼下最緊要的一件事。
漢王和漢王就翻北疆邊塞,頗有功績,聲望日隆。護衛設立,又有武將支援,羽翼漸豐,長此以往,對平王將大不利。
可往日經驗卻讓解縉黃淮不敢輕舉妄動。
一個不慎,平王將會徹底失去聖心。
漢王和趙王是庶子尚好,無奈天子的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同樣嫡子的身份,象徵著不小的競爭力。又有天子偏愛,局面對平王可謂是十分不利。
“宗豫兄,依你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