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商聲,使人大方而好廉義。聞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與。聞羽聲,使人恭謹而好禮節。
宮土音,君之象也。其姓氏有肖、張、李、趙、金等。角木音,臣之象也。其姓氏有馬、郭、鄭、邱、王等。商金音,民之象也。其姓氏有楊、朱、魯、魏等。羽水音,徵事之象也。其姓氏有韓、蘇、曾、喬、林等。徵火音,物之象也。其姓氏有房、劉、宋、鍾等。
宮聲重大沉雍,商聲堅勁廣博,角聲圓長通徹,徵聲抑揚流利,羽聲嘹藹低先。宮商之聲為平聲,徵聲為上聲,羽聲為去聲,角聲為去聲。問平聲如何分辨?以口內唇、舌、齒來調音,其分辨方法為:口在中間為宮音;口張為商音;舌縮卻者為角音;舌拄齒為徵音;舌撮聚者為羽音。(辨音方法,見《資治通鑑》卷196“貞觀十五年”胡三省注)
()好看的txt電子書
“宮商角徵羽五聲階名的由來,是一個漸變的進化過程:它們源起於遠古先民呼叫、歌唱的實踐體驗和觀察(與語言的生髮同源);形成於巫覡文化中的(古天文學和人文意識)萬物有靈觀;成熟於周易和老子以來的陰陽對應、化合、聯想和象數思想;鼎盛於以《管子?地員篇》為代表的三分損益法等數術推理……歷經數千年;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我國傳統基本樂學理論之濫觴。”(《武漢音樂學院報》1996年第4期,胡企平)
聲音是:修五行之造化,辨六腑之根苗;發五臟之駐所,匯諸靈而成音。《尚書》、《六韜》中皆有對聲音的經典論述,說明聲音對人很重要。聲音無宮則輕,無商則幹,無角則濁,無徵則緩,無羽則低。聲幹無財,聲濁無文,聲緩無權,聲低無學。有聲無韻,則命促運蹇。陳摶有言:“上士聽音,中士望氣,下士看相。”此為奧旨,不可不思。音為主,相為輔,一個人的聲音可以彌補相貌上的不吉之處。
古代音學著作中,《切韻》(宋?陳彭年)和《廣韻》為必讀之書。此外,《呂氏春秋?適音》中有對音的專述:“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託於音樂以論其教。”這是在說音與社會的關係。
音對人的作用,古代早有記載。
三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劭,在其《人物誌》中撰曰:“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主要意思是,聲音的變化,集中表現於人的相貌表情之中。
《史記?樂書》雲:“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正因為它能讓人動盪血脈、調振精神,並且常常能使人開解心意。這就是有的人一聽到某種聲音就會產生流連歡喜的原因所在。中醫裡有用音來治病的方法,可惜時下已近於失傳,只剩下現在所謂的音樂療法了。
從聲音來判斷人(2)
音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易學與古代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於音的釋義,古籍中有諸多記載。《說文?音部》:“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禮記?樂記》:“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呂氏春秋?音初》:“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周禮訂義?掌教》注及《易?小過》雲:“單出曰聲,雜比曰音。”《素問?五藏生成篇》雲:“五藏相音。”………
五藏相音,明確地給出了五藏與五音之間的對應關係。這也是以音來判斷和治療疾病的理論依據。
聽聲音就可以判斷人與事物的狀況或結果,聽起來似乎很玄,但是在歷史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有人在!被尊為樂聖的師曠,能透過音來判斷事情的結果。師曠,字子野,晉人也,生而失明。然博通前古,以道自將,諫諍無隱。嘗為晉太宰。傳其於樂無所不通,休咎勝敗,可以逆知。“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已而果然。至於鼓琴,感通神明,萬世之下,言樂者必稱師曠。師曠生於公元前六世紀,晉平公時人,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期,雖雙目失明,卻貴為晉國太宰。史有“師曠瞽而為太宰,晉無亂政”之高度評價。(師曠是真正的知音!)
很多現象的內涵,都是隱而不顯但又不期而至的。知道了一個人的音在五音中的歸屬分類,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