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不規則的凹字形。它的東邊為一條長11。2 米、
寬3。7 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
廂房與北廂房。遺憾的是這個俑坑陶俑的儲存情況遠不及一、二號坑。一號坑陶俑
雖然有破壞的跡象,並有許多陶俑被打碎、陶片被移位、兵器被盜等現象,但這些
陶俑的頭卻大部分留在坑內,經過修復後,陶俑缺頭者並不多。而三號俑坑的陶俑
大部分沒有頭,陶馬的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坑內也不見殘破陶片的蹤影。由此,
可以推斷三號俑坑曾遭受過比一、二號俑坑更加嚴重的洗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三
號俑坑的建築未遭火燒,而屬於木質建築腐朽後的自然塌陷。這種奇特的現象在令
人們想起了程學華先生“自焚理論”說的同時,仍然未能解開心中的謎團,假如三
號坑是自焚,那麼土層塌陷後這些俑頭、馬頭又是如何跑掉的?這又是一個不解之
謎。
隨著發掘的不斷進展,三號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車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
積的清理,昔日的風采再度向人類展現出來。與此同時一個古代軍陣指揮部的形貌
也一覽無餘地出現在後人的面前。三號俑坑作為古代軍陣指揮部完整的實物形象資
料,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發現。它的建築佈局、車馬特點、陶俑排列、
兵器配備,都是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古代戰爭及出戰儀式等方面難得的珍貴資料。
就在三號俑坑發掘的同時,考古人員又在三號坑西側150 米處鑽探出一座南北
向甲字形大墓。墓室面積約為30 平方米,深達12 米,四周有二層臺,北邊的斜
坡墓道長約40 米,墓室內曾鑽探出木板朽灰。由於它的位置與三號俑坑相隔不遠,
因而,考古人員在《三號兵馬俑坑發掘簡報》中曾推斷:“此墓是否和三個兵馬俑
坑同為一組?墓主人是否即三號坑內的指揮者?這些還有待於以後的發掘予以驗證。”
墓主人是否是軍陣的指揮者暫且不論,三號兵馬俑坑的出土卻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古
代完整的軍事佈陣圖:
縱觀中國古代戰爭史,在春秋五霸以前的戰場廝殺,軍隊的指揮將領要身先士
卒,衝鋒陷陣,他們所處的位置自然要在軍陣之前或在軍隊的前半部。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和戰爭次數的增大增多,軍事將領的位置也隨之
向後移動,至戰國晚期,軍事將領所處的位置已從軍隊中獨立出來,並組成了軍陣
的首腦機關。從三號坑可以看出,秦代軍隊在戰爭中指揮機關已獨立出來並置於整
個戰陣佈局西北方向。這個指揮機關的產生和位置的選擇,既有利於將領研究制定
嚴密的作戰方案,又便於觀敵瞭陣,知已知彼。更為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
有了保障,避免出師未捷指揮將領首先陣亡的情形。秦始皇陵兵馬俑三號坑的發現,
使人類有充足的理由和證據作出古代軍事戰術至此已完全成熟的結論。
既然三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機關,它的形狀結構以及坑內的佈局自然變得特
殊。我們看到的車馬房為一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