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付的。火柴現在沒有貨。不過;你真想買;等貨到了;我就先賣與你。只是;我們這裡是現金結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陸本臨聽了;喜出望外;原還以為華家會減他的數量。沒想到;人家隔愣都沒打一個就同意了。
於立清已經計劃做火柴批發生意;他派人去各地的商會派送火柴。當然;重點是山西;陝西;安徽商會。這些地方的商人在商業上有獨特的眼光。
在等貨的其間;華記的工作還是很忙的。新買的宅基地要找人設計;要買建築材料。
老樂正好從無錫押著地磚過來。聽說了;自告奮勇的願意去採買木料。
他過去是走鏢的;到底是坐不住的。前幾年還怕吃官司;這些年見沒事;愈發的膽大起來;外出頻繁了。但是他還是避開了他的家鄉。
蘇州的木料很多是來自浙江;山裡的木頭順著富春江漂流而下。在富陽形成了木料市場。要買木料就要去那裡。
就在老樂要出行的時候;梅朵從東山回來了。
194 珍珠
東上莊子上的珍珠;今年收上來了。
第一次收的珍珠當然不會多;也只有一斗多點。
梅蘭妮在現代社會見慣了珍珠;她那個時代;珍珠並不值錢。可是;於立清等人見到這人養的珍珠希奇的不得了。不是希奇這珠子。他們希奇的是這養珠的法子。
這一斗清洗過的珍珠;色澤粉紅;光滑圓潤。這些人見過珍珠;可是;這樣的彩珠還是少見。
華家的貿易行基本不做另售;他們做批發。
這樣的好珠子;第一個想到的是天寶樓;王信益這兩家。
"可不能讓明珠暗投了。"於立清道。
當下就讓夥計們按大小;好壞分了類。另著人帶著樣品去了天寶樓和王信益珠寶。
這裡;梅蘭妮問了莊子上諸人的情況。知道雖然前些日子天旱;但是莊子上的水利做的好;並沒什麼大損失。由於水稻田增加了;鴨子也增加了。
梅朵問;"老農他們問;這鴨子是臘起還是怎的?"
如今;華記的土特產都批給了孫春陽賣。孫春陽和華記貿易行就隔一座山塘橋;他家對著山塘橋北堍;三開間二層樓房;一塊鋪牌上書著‘孫春陽南貨鋪‘。說那招牌還是萬曆年間的舊物;那幾個字還是孫春陽的筆墨。招牌雖然已有一百五十來年了;日日有人擦拭保養;都形成了很厚的包漿;看上去有一種溫潤。
和他家做生意;產品質量要好。
於立清答道;"這要和他家掌櫃商量了再說。"
梅朵說道;"如今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大;經營的貨物種類也多;我們為何不學了他家的樣子;也將貿易行的人分成小組;每組人專門負責幾樣事;這樣;誰做的好與壞;都能看的出;又能事事不拉下。"
後世的企業不就是這樣管理的嗎?梅蘭妮看著於立清;後者想了想;覺著也是個好方法。但是;還需籌劃了才能實行。
有些事情還是要給人時間做緩衝的。
梅朵知道老樂要去富陽;又和他說了幾句。
老樂說;"朵姐兒;你不說;我也知道;去了那裡就要打聽了什麼物種好;再帶了回來;哪次我不是這樣做?還用你特意的吩咐。"
梅蘭妮就低頭笑;用嘴對梅朵比了個"歐巴桑"。
華家的貿易行日日繁忙著。梅蘭妮經常也去那裡幫忙。幫著於立清進行人事按排。
這天;從琅琦運來了火柴。
山塘河並不寬;這裡卸貨;旁邊的幾家都知道。這一方方的大紙盒裡裝的是什麼?
華記的人並沒有瞞著。火柴。他們告訴那些人。
前年銷售砂糖;蘇州人反應冷淡。而這次;火柴已經在蘇州引起了轟動;大家都知道那東西好用。倒是其他商會那邊還沒有反應過來;到現在還沒有派人來商談。
最早聞風而至的是孫春陽的掌櫃。孫家設有蠟燭房;這火柴搭在那裡肯定好銷。
華記早就商量好了;批發價格按九折算。
孫家要了一千包。包數雖然大;但是銀兩並不多;只要四十五兩銀子。孫掌櫃見華記沒有奇貨可居;心裡高興。華記趁機問了臘鴨的定購;孫掌櫃也願意多購。又讓他看了梅蘭妮這次帶回來的海貨;淡菜;紫菜;魷魚乾等的貨樣。每種讓他帶些回去;好好的琢磨。同孫春陽的生意大多都是三個月結帳;因為;華家的人都知道這家店的信譽極好;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