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設在陽光可以照進來的窗戶旁邊。因為這個緣故,黎明期的高層大樓的窗戶,毫無例外,每個都很大。牙科醫生診間的窗戶,高度有三公尺,這樣才有足夠的光線看清楚病患的口腔。
由此可知,摩天大樓的建設,在電燈問世之前就已展開。不久,升降梯的動力也變成電力,大樓內的辦公室也點了電燈。十九世紀末,實現高樓式建築的聚落,各個條件已漸漸完整起來了。
建築摩天大樓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就是鐵質骨架構造的發明:先用鐵做好類似人體的骨骼,周圍再堆石頭加以補強。這種施工方式和歐提斯的蒸汽電梯同時出現,讓大樓的強度迅速增加,越蓋越高。以前的建築物都只是堆積石頭建造而已,所以建築底層的牆壁厚達三公尺,並不合適。
但是這種強力的鐵骨素材,早期都是含有很多雜質的熱鐵,所以容易彎曲、斷裂,無法負荷太大的重量。因此大樓一旦超過十二層樓高,就是一種冒險。
但是,在愛迪生髮明電燈的同期,鋼鐵製造的技術也開發出來了。強制將空氣灌進熔爐以去除鐵中雜質,再加壓制造出柔軟且更能載重的生鐵,到這裡,實現高層建築的技術條件,已經全部齊備;接下來只剩經濟方面的問題了。
摩天大樓這種美麗建築的起步,電梯、電力、電燈、鋼鐵、製造鋼鐵骨架的工法,這五項科學技術是必要的條件。如果巖盤小島的天然地理環境、泡沫式的絕佳景氣也是必要條件;那麼,美國人想讓自己的土地站上世界頂端的自尊心、自我表現慾望就更加重要。戰後,日光燈取代燈泡,空調裝置更讓高樓大廈成為安全、普遍的生活空間;不過其實摩天大樓文化,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換句話說,摩天大樓的濫觴,並不是枯等著這些科學條件完備。江戶時代的美國人,早就不斷巧妙嘗試創新。上述的條件,都是在嘗試創新的同時完成的。
雖然進入這樣的時代,紐約的建築師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風格。就像十九世紀初一樣,希臘式、羅馬式、埃及式、中世紀哥德式的風格,都參雜在高層大樓裡,各自爭鳴。
為這種狀況畫上休止符、讓美國的摩天大樓歸於一宗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這裡要介紹一種叫做“裝飾藝術(Art Deco)”的新設計法,對於所謂摩天大樓這種前所未聞的最新科學、以及由這些大樓群聚所形成的景觀,它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徹底解答。“裝飾藝術”為紐約建築師的感性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他們從這波熱潮中得到了強烈的能量。
就這樣,二〇年代到三〇年代的曼哈頓,誕生了很多以“裝飾藝術”為主軸的摩天大樓,美國製造的摩天大樓群,至此終於有了獨自的形象,形成了文化。這個時期,紐約建築界以穩定的步伐陸續推出許多傑作,如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都是登峰造極之作。
新藝術(Art Nouveau)是受日本的浮世繪影響而產生,用了相當多生物的有機曲線,而“裝飾藝術”則是由“新藝術”的反動下英語而生。在構圖的概念下加以切割鐵板、玻璃、石材等工業用素材,呈現出最簡約的形式,並大量生產,以此讓各種材質達到最大程度的靈活運用。因此,構圖上使用的線條,都是標準的直線或圓規畫出的圖形,而由這些圖形所組成機械般設計圖似條理分明的空間,仍需把經過構圖過的裝飾圖案作適度的配置。因此在堪稱極致工業產品的高層建築物裡,也深受裝飾藝術風格影響。
這個方法,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仍完全屬於裝飾取向的範疇,充滿藝術家的自我風格。高層大樓不能裝飾得像凡爾賽宮,所以把裝飾圖案的線條以類似窗戶、稜線的製圖構想做了整理。就算做了構圖式的整理,內部的裝飾圖案本身,有時也會充滿不遜於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貴族趣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製圖式的整體結構中,又要適量安排這些過度裝飾圖案的做法,相信很多本格派作家都心有慼慼焉吧。
三〇年代,曼哈頓島因為建造完成了無數棟以“裝飾藝術”為同一主軸的摩天大樓,變得十分莊嚴神聖而美里,讓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塵莫及。先進的地下鐵、中央公園、百老匯的歌劇院,再加上四處林立的摩天大樓,讓曼哈頓成為世界最進步、最美麗,不允許其他城市追隨,展現出挑戰成功的樂園,成為燦爛輝煌的大都會。
這是我個人的感想,這個時代的曼哈頓,是最能引起我思鄉情緒的美好城市,也是最美好的時代。當時唯有這座全世界望塵莫及的岩石島上,才聳立著屬於裝飾藝術,宛如裝飾用的巨大石器般之直達天廳的美麗高塔。日本費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