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採訪
//blog。sina。/u/4679dbbf010001xl
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與會各界人士對中國都非常關注。瑞士電視臺在我們去瑞士之前就來到北京採訪了張欣。我們下飛機之後,瑞士電視臺又與我們取得聯絡說要繼續採訪,因為他們不能進入主會場,所以我們的採訪只能在大街上進行。
採訪完張欣後,節目在當天晚上的九點鐘就播出了。第二天我們參加會議的時候,會場的保安、清潔工、給我們沏茶倒水的服務人員都認出了我們,帶來的好處就是:出入方便了。
在會場內,我看到的電視臺主要是CNN、CNBC、BBC這幾家,很少看到其他的電視臺,估計電視臺的採訪轉播權基本被這幾家壟斷了。新華社的記者告訴我,CCTV的記者也來了,但我沒有看到,也許CCTV的記者證只辦了一兩天,一兩天後就過期了。
CNBC的記者Barti去年曾在美國給張欣做過一個專題節目,成了張欣的老朋友,這次他又採訪了張欣。我記得上次採訪之後,好幾位朋友還從美國打電話來告訴張欣,說他們在CNBC上看到了張欣的採訪。
Barti的辦事效率很高,平時手裡總拿著一部藍色的手機(Blackberry),一邊採訪一邊在電腦上盲打。現在她是美國CNBC很當紅的記者和主持人,她的人緣很好,節目的收視率自然也很高。
CNBC採訪完張欣後,我問張欣都問了她一些什麼問題,她又怎麼回答,談了一些什麼。張欣說:“他們問的問題讓我不好回答,沒有辦法,只能夠給我們公司做廣告了。”我告訴張欣:“SOHO中國的銷售額按來源省份來分的話,第一是北京;第二是山西;第三是浙江;第四是美國的加州。美國也是我們SOHO中國潛在的大市場,有我們的很多客戶和潛在客戶。”
評論///
nihao
/// 2006/02/04 /// 10:44:03
在別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時,若能生出隨喜的心,你也就是參與了這一件善行;在別人做了傷害其他生命的事時,你的認同就等於你參與了這個惡行。
。 想看書來
達沃斯的“中國與印度”
//blog。sina。/u/4679dbbf010001z1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大會主題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和印度”,演講結束之後,還要分組討論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崛起。每一桌是一組,大會還派了一位指導員,最後每組選一名代表來闡述自己組的觀點,我們選出的代表是黃亞生,黃亞生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印度問題的專家,近幾年多次去印度實地考察,還出版了關於印度經濟發展的書。但是他不積極舉手,我們就失去了這次發言的機會。
關於印度和中國的問題,一是說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對美國和歐洲到底會造成多大的壓力?——戴爾在給德國總理默克爾提的兩個問題中,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對德國的經濟到底有多大的壓力?”二是說,印度發展的勢頭很快,儘管他們的底子很薄,基礎設施很弱,但印度的工程師多,技術水平高,將來會超過中國。
這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印度人很多,推廣工作也做得很好。據說去年在達沃斯開會時,那些印度人把自己關在一個小飯店裡面,慷慨激昂地研討印度如何崛起,印度如何國際化,這些印度人都挺能說。當時黃亞生也參加了他們的研討會,黃亞生給他們建議,說今年的達沃斯會彙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2000多人,可以趁這個機會向他們宣傳印度,向他們招商引資去。
今年,印度人聽了黃亞生的建議,從一出飛機艙門開始,到處都是印度的廣告,廣告一直延伸到達沃斯論壇的會場。論壇最後一天,我聽大會的工作人員說,印度人花了大概相當於人民幣幾百萬的錢,搞了一場“印度之夜”。但對我一箇中國人來說,雖然看過幾本印度的書,但書中講的都是很早以前的歷史了。今天中國人與印度的聯絡,遠遠比不上跟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的聯絡緊密。一座喜馬拉雅山天然的屏障,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分離開了。
印度基礎設施差,城市裡甚至沒有像樣的道路,沒有像樣的機場。但是,他們說印度人很聰明,又因為原來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大多數人都會講英語,這也是現在國際化中的一個優勢。跟我們同一桌討論的人中,不少人也去過印度,但比較起來還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