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了鍛鍊陸維對多種音樂風格的適應。
雖然對孔祥東的這種要求不以為然,陸維還是按照他的意思,在第一次比賽的時候選了這莫扎特的K310。
莫扎特是古典樂派的代表,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一生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但單獨論他的鋼琴奏鳴曲,卻只有17部。
莫扎特生性樂觀,很多作品都是大調式的,明朗歡快且帶著一股皇室特有的優雅,但K310卻是一意外。
這是莫扎特作品中為數不多的一小調式作品。
當陸維第一次接觸到這作品時,也曾經感到很奇怪,因為在這之前,他從沒有接觸到莫扎特的這類曲風的作品,他甚至懷疑這是不是莫扎特本人寫的,對曲子背景好奇的他查閱了資料後才得知,這是莫扎特於1778年寫的一部作品,這段時間是莫扎特一生中喜怒哀樂,情緒波動起伏較熱烈的一年,在巴黎的不得志和母親的病故,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他強烈的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偶然,地位的卑微和孤立無助,在這樣的絕望的心情下創作了
剛接觸這曲子,陸維便被曲中那種彷徨和傷感的情緒所吸引,進而喜歡上了這曲子,同時也讓他了解到了在開朗樂觀之外的另外一個莫扎特。
剛聽到陸維報出自己的曲目,鄒翔便感到一陣意外。莫扎特這曲子的特殊性他也是知道的,雖然在演奏難度上並不很大,但卻真正是一易彈難精的曲子,任何一個具有鋼琴九級水平的人都可以很輕鬆的演奏這K310,一如每一個二胡演奏家都可以完整地演奏《二泉映月》一般,但說到彈好,沒有大師級的功力,誰也不敢妄言。
趙松楊聽到陸維演奏的這曲子,也暗自搖了搖頭,聽到彭洪林的話,本來對陸維在鋼琴上的表現就不報期望的他,如今看他居然選了這樣一曲子,更加認為陸維是胡亂選的,暗自說道:“烏克蘭鋼琴演奏家奧列西亞說過,沒有成年的孩子是不適合演奏奏鳴曲的,因為奏鳴曲擁有比一般樂曲更為深刻的內容性,我們需要具備一定的人生閱歷才能很好的去理解它,從而表現它。”
鄒翔聽到趙松楊的話,認同地點了點頭。
陸維的雙手觸到斯坦威鋼琴微微帶著些許涼意的鍵盤,心底一陣演奏的衝動驀然升起,雙手微動,琴聲就那麼自然地響了起來,沒有一絲突兀,彷彿演奏早就已經開始一般。
右手的斷奏,如同一陣自心底的哭泣般,帶著一絲絕望和無助的感情,而左手的和絃從一開始便出不協和的聲響,彷彿無情的命運之手,將一切的幸福都在瞬間奪走。
陸維的眼神卻帶著一絲淡然,目光像是注視著鋼琴那如鏡面一般的前板中自己的雙手,又像是穿透了鋼琴,投射到了極遠的地方。
雙手似乎有著自主的生命般,在鍵盤上輕輕的跳躍,似乎是在隨意彈著,不想浪費一絲一毫的力氣,每個琴鍵卻聽話著按著特有的節奏靈敏地起伏,光是看著便給人一種極為舒服的感覺。
雖然旋律帶著一絲絕望和無助,但卻不同於貝多芬那種戲劇般的帶有強力度變化的音樂,而是帶著莫扎特那特有的,貴族般的氣質,輕靈、精緻。
第一百六十六章 專業組的比賽(四)
陸維在鋼琴前彈得投入,四周的觀眾同樣聽得入神。
幾千雙眼睛就那麼注視著場地中央那個少年,那舉手投足間的瀟灑,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一位聽眾。
鄒翔認真地傾聽地,看著,早已把彭洪林那句“還行”給自己造成的先入為主的印象拋到了腦後。陸維的演奏無疑是完美的,如果說前幾位選手的演奏,他還是帶著評判的心態去聽的話,那麼從陸維的琴聲響起的那一刻,他便已經不知不覺地報著純欣賞的角度去聽了。
趙松楊的目光中也流露著一絲驚奇,看著鋼琴前那個身影,他不禁對自己剛才的判斷產生的懷疑。這個看上去最多隻有17、8歲的少年,真的像彭洪林說的那樣,是一個喜歡流行音樂的學生嗎?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自己卻從他的琴聲中,聽到這麼多深刻的東西?甚至讓自己產生了一絲感動?
一簡單的奏鳴曲,在陸維的手下,卻彷彿帶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般,每一個音符都似乎活了過來一般,每一段樂句都深深讓人流連。
不到四分鐘的演奏,陸維自始至終就如同一個貴族般,帶著一絲優雅、一絲高貴和一絲從容,音樂,就那麼自然地從他的指尖輕輕地流淌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