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打掉了“把敵人趕下海”的過高的期望值和戰略目標函式。迫使這支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對於這場戰爭原有的戰略設想、戰役指導方式、戰術原則乃至於軍隊建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必要的總結和反思。所以,從6月中旬起,中朝軍隊在全線轉入戰略防禦,給戰略反攻階段掃了尾,給戰略防禦階段開了頭。同樣,中國軍隊的強大和難以應付,讓美軍及其盟友也認識到他們的對手遠不是他們想像的模樣,就算有數不盡的彈藥和火力的支援,他們也不一定能征服這樣一支永不言棄的英雄隊伍。
越來越多的西方高官政客們認識到:“重新統一朝鮮”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妥協方式結束戰爭方不失為一最明智的選擇。
他們如果要想戰勝志願軍,那麼他們就要有充分的犧牲準備,甚至要舉傾國之力在朝鮮半島這塊貧瘠土地上付極其高昂的代價,但這對於他們實際想取得的利益來說,這樣到底值不值呢?
如何以一種體面的方式退出朝鮮戰爭這個讓人崩潰的泥潭,即讓中國人滿意,又不能使自己看起來極為狼狽,這個問題從此以後就一直困擾著美國的歷任政治家和將軍們。
但不得不說的是從總的戰略目的來看,中國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歷時八個月的時間,與朝鮮人民軍進行緊密的協同,還是極其出色地完成了歷史性的戰略任務,也打出新中國的威風和霸氣。
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中國軍隊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在既無空軍掩護,又無坦克支援,僅有少量炮兵的情況下,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打得敵人落花流水,也打出了中國志願軍的軍威。
以美軍為守的所謂聯合國軍隊絕對不會想到,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勁旅竟然會敵不過一支幾乎全是由農民組成的‘雜牌’軍隊。
中國人終於站起來來,歷經了幾百年受列強欺壓的滄桑血淚史,東方巨人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的強大。
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須再去討論中國赴朝作戰,為了朝鮮人民軍而作戰,擔擱了黃金般的發展機遇到底值還是不值,從現今我們已經成為聯合國正大光明的五大常理事國來看,從現今我們屹立在東方這塊熱土上,任何國家都不敢乎視我們存在的情況來看,這場號稱開國以來的第一戰功不可沒。
原本幾乎整個朝鮮半島都被美軍及其盟友佔領,甚至美軍前沿的將士都已經踩到了我軍的鴨綠江畔。
可是,中國志願軍參戰之後,將敵我雙方戰線從鴨綠江邊一直推回到400公里以南的三八線附近,甚至一度佔領了南韓的首府漢城,將美軍和南朝鮮軍隊逼得差點跳海落荒而逃,這樣的戰績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勝利。
以23萬人的戰鬥減員為代價,殲滅“聯合國軍”22萬餘人,其中美軍8萬餘人(美方公佈數字為5萬餘人),南朝鮮和其他盟國損失14萬餘人,從而在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讓美軍和南朝鮮統一朝鮮半島的美夢成空,五次反擊作戰的成果基本達成了出國時的戰略目標。
這樣的攻勢凌利的戰役勝利,對於飽受了百年欺凌宰割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標誌,她標誌無論是美國也好,是西方列強也好,甚至是北方的老毛子也好,他們的不得不重審視著中國崛起,他們不得不開始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理所當然的大國存在。
然而勿庸諱言,五次反擊戰役,對於志願軍來說,損失也是無比巨大的,對於國內的經濟壓力也極其沉重,在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幾乎是全國萬眾一心在勒緊褲帶在打這一仗。
當然,除了這些壓力之外還不夠,前面四次反擊戰役大家都知道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成果,但是對於第五次反擊戰役來說,縱是順利完成了阻擊作戰任務的六十三軍也不能認可戰役的勝利,這就迫使志願軍必須正視戰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敵人一旦適應了我軍的攻擊情況下,比如知道了我軍後勤的不足,所以採取了磁性接觸戰法,讓我們從第四次反擊戰役中就履受重挫,甚至在第五次反擊戰役中還損失了180師,面對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強勢攻擊,志願軍當然也得面對現實,調整戰略佈置以面對美軍新的挑戰。
但是,無疑在現今的情況下,由於第五次反擊戰役的失利,讓中國志願軍計程車氣也受到很大負面影響,思想波動最大的是第三兵團和第十九兵團部隊,戰士們在戰鬥中打得極為憋氣苦悶,無數的戰士在戰爭中倒下讓部隊陷入了一種悲傷斬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