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命。不過,一部中國歷史,也就是一部文字獄史,所以,李贄才這樣說的吧?不過,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但自己也還是死在這個“聰明而好露”上,這大概就是知識分子的性格悲劇了。
不過,楊修又當別論,他介入了宮廷的最高層次的權力分配的鬥爭漩渦中去。這才是楊修真正的殺身之禍。
他實際是那種不聰明的聰明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認為曹操愛才,有可能傳位於次子曹植,他就成為植黨。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親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見他,連飯都吃不香。其實,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每當接觸到實際的繼承問題時,所謂的“才”,決不是首先考慮的條件。如何保持這個政權,便成了第一位的選擇標準。“才”,包括才幹、才能、才智、才氣……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國之君來說,無才,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有才,則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壞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楊修太看重“才”,曹操當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業,大文學家曹操就得讓位於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須得把王位傳給曹丕,這就是必然的選擇。
曹操殺士(2)
當曹操徵求賈詡意見時,這位謀士(自然也是知識分子了)提醒他袁本初廢長立幼的教訓時,楊修的頭,從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聰明過頭,便走向反面,這豈是楊修的教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