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和你小子談考古,那純粹是對牛彈琴,我告訴你,宋朝不是成吉思汗滅的,而是他孫子乾的,去去去,整你的兔子去……”
莊睿沒好氣的對彭飛揮了揮手,轉過頭來卻是陷入到了沉思之中,彭飛的話雖然錯的離譜,但是卻提醒了莊睿。
公元1206年的時候,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建立蒙古汗國,蒙古國成立後,不斷髮動侵略戰爭擴張其疆域。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滅西遼、1219年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不過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死亡。
但是蒙古滅宋的時間,則是公元1276年,直至1279年的時候,才消滅宋朝的殘餘勢力,統一了中國。
不過這也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莊睿剛才所猜測的這個墓葬,極有可能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其三子孛兒只斤。窩闊臺的陵宮。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不理解,1276年滅宋,那會窩闊臺早已死了,而是建立了元朝的忽必烈當政時期,這墓葬怎麼說也應該是忽必烈的呀。
但是歷史在這其中曾經有一個拐點,是大家所不知道的,那就是傳國玉璽並非是在南宋,而是在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時,“傳國璽”就已經被大金國掠走了。
而率兵滅金的人,正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當政時期所為。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傳國玉璽從誕生到失蹤這千年來所經歷的磨難。
朋友們都知道,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是用歷史典故中”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所雕琢出來的。
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最重要信物,在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之為國之重器。
得到傳國玉璽的皇帝們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天下共可伐之,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公元前207年的時候,沛公劉邦行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外戚王莽篡權,時孺漢帝年幼,傳國玉璽被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璽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後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
後來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傳國玉璽第一次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曹丕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不過魏朝並沒有流傳多久,到了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的時候,大臣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此後的時間裡,傳國玉璽可謂是命運波折,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不過在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後,蕭後帶著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摸,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的時候,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石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