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外面猛攻不下的瓦刺軍隊,人心士氣卻大幅衰敗。瓦刺雖是擁立了黃金家族繼承者脫脫不花的蒙古大部族,但到底不像漢人王朝上下政令一統。戰事順利的時候,自然諸部踴躍,但到了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各部族之間互相的猜忌卻一點也不比漢人少。
北京城任憑浪洗潮衝,屹立不倒,這種強韌,實是遊牧民族的騎兵最頭痛的一種作戰方式。各部的首領慢慢地有了怨言,有認為也先居心不良,利用明軍削弱他部的、有覺得也先指揮不利的、還有不少小部族對自己所得的收穫滿意,北京打不下就想回去了。
連遇重挫,軍心不穩,也先大怒,親率大軍強攻安定門。京師總兵官石亨的侄子石彪勇武過人,在與也先大軍對陣時一馬當先,獨闖敵陣,大軍隨後掩殺,也先大敗;石亨趁機盡起餘部銜尾直追,將也先殺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安定門大勝沒多久,西直門的守將孫鏜在戰局不利,又無法入城避戰的情況下,只能反身與敵死戰,竟也反敗為勝,大破瓦刺軍。
連續兩場大戰大敗,也先只得收攏剩餘殘兵四五萬人緩緩地撤離北京外,暫駐土城整軍。而大勝之後民心大定的老百姓,對這夥入寇的強盜完全沒有好感,經常乘也先軍不備,從民居里偷襲落單的騎兵,鼓譟著催趕也先。
也先雖然指揮士兵報復性的殺戮了不少北京城周圍的居民,但這種殘暴的行為不止沒有緩解危機,反而加深了老百姓對瓦刺軍的仇恨。面對這種四面楚歌,大戰連敗的局面,瓦刺軍士氣盡喪,也先也呆不住了,又拿了太上皇當幌子,派使者來和談。
但戰事到了這裡,只差一口氣,就可以定勝負,大明朝的君臣又不傻,怎麼可能這種時候鬆口?無論也先怎麼派遣使者,秉政當國的于謙就當沒有這回事,只管督促將士們作戰。
也先戰不能勝,和無法談,眼看天氣一天冷過一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北京已經絕了指望,只能起兵轉戰居庸關。
居庸關守將羅通令民夫在城牆上一遍遍的澆水,寒風將居庸關凍成滑不溜手的堅冰,瓦刺大軍束手無策,在城外滯留了幾天,無奈敗退。羅通率兵掩殺,重創也先殿後大隊。等到晚上,于謙又派神機營炮轟也先大營,也先全軍潰敗,退出關外。
瓦刺名義上的首領脫脫不花遣使求和,意味著瓦刺內部的權利爭鬥,也開始了。敵人內鬥,於明朝來說是兵不血刃,戰果自來的好事。
至此,保衛北京之戰明軍全勝,大明王朝的覆滅危機完全解除。
脫脫不花的使者入城求和,不僅北京城的軍民齊聲歡呼,連一向穩重自持的孫太后也忍不住淚流滿面,連喝了幾聲好,別的卻什麼都說不出來,好一會兒才道:“去問問皇帝幾時有空,國戰大勝,社稷無危,當祭祀祖宗,告慰宣廟。”
將士們可以大勝之後休息,皇帝和諸位文臣卻是要撫卹陣亡、累算功勳、封賞將士、檢點百姓傷亡……總之忙得不可開交。
不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勝之後,舉行國祭,乃是正常的辦事流程。孫太后派人傳話不多時,朱祁鈺就派了宦官高平來回話,說是待將士撫卹、功臣封賞之後,方可大祭。
孫太后沉默片刻,微笑道:“如此,哀家在宮中靜候。”
將士撫卹、功臣封賞之後,作為率領軍民一戰挽山河的新君,朱祁鈺的名聲達到了頂峰,隨之而來的是至尊的權勢。
這種時候,他其實並不想見到孫太后。因為他知道孫太后會提出什麼要求——大戰已勝,將太上皇接回來吧!
是的,太上皇朱祁鎮,他的哥哥,前面的二十幾年,他們兄弟相得。因為體恤藩地的冷落,想兄弟倆多聚幾年。明明他早已及冠,朱祁鎮卻擱置了群臣請郕王就藩的奏章,留弟弟長居京師。
可是哥哥,這帝位本來是你的,把你接回來後,我該怎麼自處呢?
你丟了江山,丟了社稷,丟盡祖宗顏面!是我頂著身死國滅的壓力,下著玉石俱焚的決心,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的與群臣奮戰至今,才取得大勝,保住我朱氏的國祚。你讓我怎麼甘心把你接回來,威脅我好不容易穩定的地位、江山?
第八十三章 山窮水盡無路
戰勝後的大祭,小太子沒有參加,他病倒了。
本來小太子的身體就不是特別強健,這一次的變故又實在太大,縱然他再不懂事,但那種生死一線的壓力形成的氣氛,他一樣能感覺得到。雖有萬貞時時安撫,但讓一個才三歲的小人兒大人似的長處中軍營帳擺樣子,承擔壓力,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