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孩子都是另外在一邊了。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是正統的世家公子。 父親剛剛問了孝道,(當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過編書的人——孔子的學生們,硬要把它編在一起。)
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孔子的答覆,和答覆他父親的是兩樣的。
102
為 政 第 二98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就是說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你要去體會這種心境。孔子這個答覆有多妙!這句話,我們要這樣說,這個問題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體會出來。 這種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裡錢又不夠,小孩病了,坐在辦公室裡,又著急,又出汗,又不敢走開,可是心裡記掛著。 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對孟武伯就是說,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以孝治天下
這兩段話都是大問題,現在我們轉回來談第一點。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經常講孝道,尤其儒家更講孝道。 把四書五經編輯起來,加上《孝經》、《爾雅》等,匯成一系列的總書叫十三經。《孝經》是孔子學生曾子著的,我們要研究孝道,就必須看孔子思想系統下的這部《孝經》,《孝經》中說什麼樣子才是孝呢?
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 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來為政,也就是我們所講公務員是人民公僕的道理一樣的,所以後來發展下來,唐宋以後的論調:“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也一定是忠臣。 因為忠臣是一種情愛的發揮。 假使沒有基本的愛心,你說他還會對國家民族盡忠嗎?這大有問題。 關於忠字有一點,是古人講的:“慷慨
103
09論 語 別 裁
捐身易,從容就義難。“慷慨赴死是比較容易的,等於西門町太保打架,打起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脾氣來了,真是勇敢,視死如歸;假如給他五分鐘時間去想想看該不該死,這就要考慮了,”從容“——慢慢的來,看他願不願意死,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說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要有真感情,真認識的人,才能夠盡忠。因此,孔子答覆孟懿子的話不同,孟懿子是從政的人,孔子相當尊敬他,答話就比較含蓄,只說:”不要違背“
,不要違背什麼呢?不違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須大孝於天下,就是這個道理。他知道這樣的答覆孟懿子也不一定懂,這種說法,土話名之為“歇後語”
、“隱語”
,像“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瞎子吃湯糰——肚裡有數。”都是“歇後語”。講了半天,後面的意思要人猜的。 他為什麼這樣答覆?
意思是說,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從政的人,對天下人要負公道的責任,視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這是大臣的風度。所以“無違”
,就是不可違反人心。他也知道孟懿子未必懂,所以與樊遲的一段師生對白是“打丫頭罵小姐”的用意,知道樊遲也一定不懂,不懂讓他不懂,慢慢去傳話,作間接的教育,所以等學生駕車時有這段對白。 這種間接的教育,比直接的教育更有效。 個人的孝道,能做到對樊遲所講的,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大事,能夠做到“無違”就是了不起的大臣。但是他對孟武伯這位世家公子的問孝,答覆就大不同了,他說孝道很簡單,你只要想到當你病的時候,你的父母那種著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 以個人而言——所謂孝是對父
104
為 政 第 二19
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麼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換句話說,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將來一定會當政的。 我們讀歷史曉得一句話,就是最怕世家公子當政“不知民間之疾苦”。所以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間疾苦,曉得中、下層社會老百姓的苦痛在那裡。 所以愛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瞭解子女一樣,你將來從政,必須記住這個道理。 這兩段穿插在《為政》篇中,用得很妙。當然,世家公子不知民間之疾苦,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看到晉惠帝當天下大荒年的時候,太監對他講大家沒有飯吃,他說:“何不食肉糜?”他就不知道連飯都吃不上,哪裡吃得到比飯更不容易的肉糜。 這就是不知道民間之疾苦。 我們也可以從歷史上得到一個結論,凡是創業的帝王,都了不起,兩三代以後的皇帝“長於深宮寺人女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