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0部分

其中的一輛F02的車頭處飄揚著的將星旗,卻提醒著人們,這車裡做的是個大人物。

的確,這車裡坐著的確是個大人物,陸軍部前任次長,現任華北司令部司令長官——紐永建。

奉命北上北平的紐永建坐在車裡,儘管道路顛簸,但他還是不時的翻看著華北十八個師的師團營級長官的資料,以便在赴任之前瞭解這些指揮官。

為了防止軍官以晉升施以恩惠,光復軍現在實施的是越級提升制度,營長負責士兵和排長的晉升,而團長負責連長的晉升,師長負責營長的晉升,而到此時,營長以上軍官的晉升,就需要陸軍部確認,雖然繁瑣,但卻可以儘量的迴避任命私人。至於團長的晉升,就需要陸軍部直接授任。

而作為華北司令部的司令長官,紐永建必須要了解每一位團長甚至於營長的資料,以便他們獲得戰地晉升時,確認其間沒有私人因素。

吉普車在上邊顛簸著,雖說沒上過戰場,可趕了一個下午的火車,又坐在一夜汽車的紐永建卻已習慣了這種路途的艱難。

正翻看著手中的資料,看到前坐年青的參謀官,手緊緊地抓著扶手,可也難以穩住身子的搖晃,而且臉色煞白,顯然是有些暈車,便輕輕地對駕車司機吩咐一句。

“上等兵,開慢點”

司機鬆了下油門,把檔位換到了低速擋上,車速慢了下來,車子仍舊磕磕絆絆地、艱難地在戈壁灘上行進。只有十**歲的參謀臉色這才好看一些。

光復軍的最大編制就是師級單位,軍級單位都是戰時臨時編成,調幾個師和炮兵旅等後勤部隊之後,同時參謀部派出一名將官,帶著幾十名參謀組成司令部,到達駐地後,從各師、旅以及後勤部隊再抽調參謀官,一個戰時的軍級單位便予以編成。

對外的解釋是因光復軍中並沒有幾名合格的高階指揮官,可以擔負軍級單位的作戰指揮,而紐永建卻知道當初執政設計這種以師為最大單位的原因所在,光復軍雖表面上看似單純,可依是魚龍混雜,以師為最大單位是為了防止一部分非嫡系軍官叛亂,儘管光復軍駐地調動命令繁瑣,可現在是戰爭時期,長官完全可以調動軍隊,捲入叛亂之中。

如果不是因為北方局勢日緊,恐怕執政根本不可能組建主管十八個師的華北司令部,而紐永建也明白,自己去北平的原因,就是替執政掌握這十八師,防止這十八師為他人所用,在鎮海艦上,先生交待的非常清楚。

“打好仗,看好家,你就是第一功臣”

“難辦啊”

在心裡合計著資料中那將近六百多個師團營級主官、參謀官的資料,紐永建那張老成的方盤臉上盡是一籌莫展之色。

六個師是當初司令部直接在安徽、江蘇、河南、山東征募的,七個師是摻過沙子的北洋三鎮改編過來的,兩個師是湖北改編的,一個師福建的光復師,兩個師是廣東、廣西的光復師。

軍官有北洋的、有湖北的,即便是佔主流的黃埔系,又分成本校的和分校的,而且光復師中依還有會黨出身的,魚龍混雜是什麼樣子,或許沒有華北司令部所轄的十八個步兵師,三個炮兵旅,一個騎兵旅,三個工兵旅、五個輜重團更為混亂的了。

陽光透過車窗照在紐永建的臉上,旁邊做著參謀長陳默,這位前清在光緒二十六年官派德國但澤皇家軍官候補學校學習軍事,後又進普魯士皇家高階軍官學校學習,最後又進普魯士陸軍服役一年,從德國回國後,正值南方起義,正待授用時卻因與“陳逆”之名差一字,被慈禧來個不予授用。

一氣之下,陳默當真離開京城,到了南京拿著德累思頓步兵學校的優等成績單、校長的推薦信以及畢業證,進了正在組建的參謀部,算是如慈禧所願成了“陳逆之隨”。

作為難得的幾名受過完全系統而現代軍事教育的軍官,自然被留在參謀部予以重用,而在參謀部中,更仿造德國陸軍參謀部的組成,建議對參謀部進行改成,也此獲晉升,升任少將,出任參謀總部第一軍需部長。

而這次組建華北司令部,自然成為紐永建心中當仁不讓的參謀長人選,幾乎是硬把他蔣方震那裡拉了過來。

陳默看著長官的一臉無奈的愁容,他知道他在愁什麼,北方的幾十支部隊本就魚龍混雜,出任北方部隊總指揮官的蔡鍔打從任了那個職務,大多數心思都被如何整編北洋的三個師,還有調整各師旅遊的人事問題纏住,可即便是如此,這些師團的整編依然有些不盡人意。

淡去地方化、消除私人化,建立中央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