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條件是合理的,您認為呢?伊藤閣下”
“梁部長,中國是否能夠保證,立即停火,並從撫順後撤至少十五公里”
伊藤博文所關注的依舊是撫順,那裡最危險的地方,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
“那麼日本是否能夠保證在大連後撤呢?”
在伊藤提出撫順時,梁敦彥把大連提了出來,日本高層關心撫順,同樣的中國也關心大連,大連以一旅之兵守了八天,日本想保鴨綠江軍,而中卻想保住大連的獨一旅。
在達成撫順和大連兩地戰線停火後,接下來的時間裡,雙方不斷糾扯著東北其它幾處戰場的停火,正像在會談之前,得到的指示一樣,梁敦彥和王士珍兩人不斷的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鐵嶺、奉天,甚至於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
“他們為什麼要把戰場停火如此細緻化?”
相比於伊藤博文關心戰場的態勢不同,朱爾典反倒是從談判中,梁敦彥,尤其是王士珍的要求中,覺察出一絲異樣的味道,就像是陰謀
“細化停戰地域也好,停戰也罷,其實都是為了過一段時間再打一仗”
在陸軍參謀本部的作戰地圖室內,伏身於地圖案前的蔡鍔開口說道,然後他又拿著一杆筆,用軟尺在東北作戰地圖上,將一個個點用線聯起來,那一個個點就是這場戰爭的兵站。
良好的後勤保障對於的近衛軍而言,不僅僅是充足的彈藥供應,其中還有士兵的食物供給。留學日本的近衛軍參謀官們,和日本人一樣認為軍人在戰時的忍飢耐寒能力是靠平日訓練出來的,人在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下才會有進取心、攻擊性和勤奮的工作。儘管這是日軍的一家之言,但卻很受國人的賞識,無論是蔣方震或是蔡鍔亦或是其它在日本學習軍事的軍官們,大都對此非常欣賞。
他們看到日本軍人平日喝冷水、洗冷水澡,而且每頓飯總是千篇一律地只有薄薄的幾塊醃魚片、一點兒蔬菜和一小鐵盒白米飯,所以在光復軍後期一改初期保障供給的傳統,平時的伙食定量標準是讓人吃七八分飽,甚至像日軍一樣用豆豉提供蛋白質。
不過於日軍平時用七分飽訓練士兵“忍飢耐寒”的能力,以便在戰時讓士兵更能忍飢耐寒不同,在戰時,近衛軍作戰部隊會得到條件許可內,最好的食物和後勤保障,只要條件許可,他們可以吃到大塊的肉食、雞蛋、白米飯、饅頭以及包子等等,當然在行軍打仗時,除去炒麵、炒米之外,還能得到魚肉或牛肉罐頭。食物的豐盛絕非平常可比。
而這種變化卻出人意料的帶來另一個效果,相比於七分飽的平時,士兵們更渴望戰地生活,儘管隨時可能失去性命,但豐厚的食物卻又讓他們甘願冒此風險。
而近衛軍參謀部在打仗時亦計算每一個士兵的日均消耗物資、當地採購數量,從而加以最充分的後勤保障。輸贏不僅決定於火力,而決定於後勤,根源於兵站。儘管近衛軍在某種程度上師從日本,但與日本輕視兵站不同,近衛軍卻非常重視兵站的作用。
“停戰,那怕就是停三天,對我們來說都是有利的,從13號到22號,將近三十萬近衛軍,消耗15萬發山野炮彈、78萬發迫擊炮彈和345萬枚手榴彈,3864萬發子彈,照這種打法,原本計算能支援兩個月物資,只夠用一個月,甚至還可能更短,前線需要更多的彈藥,更多的物資,停戰三天,我們至少可以把一萬噸物資送到前線去”
蔣方震不無贊同的點著頭。
“上個月,從蒙古徵用的十萬匹馬和一萬馬夫,已經到位,如果停戰能夠持續十天的話,我們才有可能維持部隊未來入朝作戰的後勤保障”
“總參謀部”是陛下的參謀部,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像他們是陛下的將軍一樣,他們可以封駁陛下的一些軍事設想,但是如果說陛下的某一設想有可能實現的話,參謀部唯一的責任,就是盡一切可能實現陛下的軍事構想,就像入朝作戰計劃的制定和準備。
“入朝作戰需要保障十二個師的供給,直線作戰360公里,無良好道路條件,唯一可依賴之鐵路,就只有日本人去年搶修的安奉鐵路,而且朝鮮半島多山地,雖說日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無重兵集團,但仍可以料想戰時可能面對之困難。而最大的困難就是後勤,只要能保障後勤就行”
蔡鍔贊同著蔣方震的意見,他之所以在地圖上勾畫那麼多點線,就是為了將東北的近百處兵站聯絡在一起,從而計算保障在朝作戰部隊後勤難度。
“目前我們已經從蒙古、西北以及西南征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