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還給銀行、還給張三。對銀行和張三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把今天的錢借出去,轉移到明年或者5年後再花。
到了現代社會,金融交易已經超出了上面這幾種簡單的人際交換安排,要更為複雜。比如,股票所實現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時間的價值配置,今天你買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價值委託給了三一重工(和市場),今後再得到投資回報;三一重工則先用上你投資的錢,今後再給你回報。你跟三一重工之間就這樣進行價值的跨時間互換。但是,這種跨時間的價值互換又跟未來的事件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如果三一重工未來賺錢了,它可能給你分紅,但是,如果未來不賺錢,三一重工就不必給你分紅,你就有可能血本無歸。所以,股票這種金融交易也是涉及到既跨時間、又跨空間的價值交換,這裡所講的“空間”指的是未來不同贏利/虧損狀態,未來不同的境況。
當然,對金融的這種一般性定義可能過於抽象,這些例子又好像過於簡單。實際上,在這些一般性定義和具體金融品種之上,人類社會已經推演、發展出了規模龐大的各類金融市場,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證券之上的各類衍生金融市場,所有這些已有的以及現在還沒有但未來要創新發展的金融交易品種,不外乎是為類似於上述簡單金融交易服務的。金融交易範圍從起初的以血緣關係體系為主,擴大到村鎮、到地區、到全省、到全國、再進一步擴大到全球。
為什麼人類社會的金融交易規模與範圍發生了這麼大的變遷?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價值交換所要解決的人類問題是什麼?其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什麼,或者說,金融市場靠什麼才能發展?
三
雖然到今天我對金融的定義和理解是這樣,但剛開始,我接觸金融的視角卻是另一回事。1987年秋季,也就是在耶魯大學讀博士的第二年,我興奮地等到了上《金融經濟學》課程的時候。一開始,教授既沒講金融是怎麼回事,也沒介紹人類的金融發展史是如何如何,而是一上來就把所有金融交易由隨機變數來描述,亦即,不管是股票、債券、借貸簽約,還是其它任何金融交易合同,都可以由隨機變數來表達。老師說,正因為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由金融合同來完成的,都涉及到今天和未來不同時間之間的價值交換,而未來又充滿不確定性、充滿著隨機事件,所以,透過把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細節條款轉換成不同的未來隨機事件、分析清楚在每種事件出現時交易雙方的得失,由此得到的交易雙方得失跟未來事件的關係,就是機率論中講到的隨機變數。
序言 金融的邏輯是什麼?(3)
於是,金融學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實現這些隨機變數的交易、如何為這些隨機變數定價的問題。老師說,金融市場的作用之一就是對未來定價、對交易風險定價。
對於當時還沒有進入主題狀態、沒有了解金融交易實質的我,那些課是一頭霧水。搞數學推導、為這些隨機變數做定價模型,我還可以,因為在中南大學讀計算機專業和國防科大讀系統工程時,學過不少數學,到耶魯的第一年學了更多。只是從那時一直到2001年前後,我研究的物件與其說是“大社會境況中的金融市場”,還不如說是數學世界裡的隨機變數和隨機過程。對於我這個還比較喜歡數學的人來說,那不是一件壞事,也是中國教育體系出來的人的一種優勢。可是,那也讓我離人的世界較遠,不能夠從金融作為“大社會”中的一份子的角度來研究。
那些年的學習中也不乏觀念上的衝擊。最大的衝擊莫過於價值論,一件東西、一種經濟活動的價值由什麼決定?交易行為本身是否創造價值?按照我們從中學、大學政治經濟學中學到的勞動價值論來理解,一件物品有它的固有價值,即,其生產所要花的時間乘以社會單位勞動時間的成本。也就是說,只有勞動創造價值,交易不創造價值。
但是,在1987年的《金融經濟學》課上,我學到,任何東西或證券不存在什麼“固有價值”,只存在相對價值。也就是,只有相對於人的效用而言,才有價值這回事。東西或證券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否讓個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費效用、財富效用、主觀幸福或滿足感。這等於說,即使要花百億元投資、十萬勞動力一年的時間才能建好的漂亮形象大樓,如果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要用它,那麼,那棟樓也會一文不值;花費再多的機器裝置,如果沒有人要,也一文不值;再怎麼費苦力做成的衣服,如果沒有人願意出價錢買,那只是一堆廢布。—— 這個觀念對我幫助很大,特別是讓我終於理解,原來計劃經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