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們,把保護和愛護環境的意識幾乎是刻在了骨血和靈魂裡面。

尤其是在華夏子孫剛剛到外星系定居的時候,作為外來者,無根無源,備受其他種族歧視,更是懷念母星…藍星。

官方和民間各個有識之士都站出來組織人們,一起研究他們當寶貝一樣庫存珍藏的各種資料文獻,推廣,宣傳華夏文明。

當時為了和西方文化區別開來,還對古華夏的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法律法規,民間風俗等等方面都做了特別研究,帝國的孩子們學習識字,都是從《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開始的。

從公元前的二十世紀到現在的大清,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比如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等一方面是敬仰和信奉,甚至是作為民族圖騰來頂禮膜拜的,比如滿族人對烏鴉,蒼鷹,野豬的圖騰崇拜等等。

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智慧,積極樂觀的因地制宜,改造自然,讓自己可以更好的存活於天地間,哪怕是各個朝代的皇家也不敢,不會故意的去破壞自然環境。

當然了,生產工具的落後也是一個原因,遠遠沒有公元二十世紀後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

道家聖人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後世道家學派所說的是“天人合一。”

到了春秋時期,儒家聖人孔子的《易傳》中講到的:“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陽;立地之道,曰柔剛;立人之道,曰仁義。”

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也講到的:“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分別從“仁道”和“誠道”來闡述天,地,人三者的關係。

發展到宋朝和前朝時期,因為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有了大量的人口,和更多的大型建築。

程朱學派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同時,又吸收了墨家的“兼愛”,主張“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同源,一氣流通,不得間隔。提倡人們愛護和保護大自然。

大自然生生不息,是“道”,也是“仁”。把道德範疇的“仁民”擴大到“愛物”,不求人類獨存於世,而是與天地萬物共生。

四書五經裡面都有教育,叮囑人們要保護樹木,即使是砍伐也要注意季節,和補栽幼苗。 打漁的時候,看到網兜裡有小魚,要給放生。打獵的時候,遇到幼崽,也儘量不要獵殺。

“兒臣心裡已經有了一些想法,關於宣傳環境保護,愛護自然這一方面。回去後和皇阿瑪具體說說。皇阿瑪您先聽聽合適不。若是可行,兒臣再寫個具體的章程出來。”

小太子剛剛在嘟嘟那裡翻了翻相關資料,覺得回到乾清宮後,可以把適合現在的大清國使用的一些方法整理出來,給皇阿瑪做個參考。

在父子二人的說話間,蒸汽機的演示就基本結束了。

康熙皇帝表示出很高的讚賞,激動的喊了三聲“好!” 對這些匠人們大加賞賜。

尤其是對著黃履莊,很是欣慰。透過這些日子的觀察考察,康熙皇帝已經可以確認,黃履莊這個天才,雖然是個漢人,但是確實是個可以放心重用的漢人。

隨後小太子又領著還沉浸在剛剛的蒸汽機演示帶來的震撼中的康熙皇帝,繼續參觀了一些零件的生產情況,著重提醒了康熙皇帝目前鍊鐵工藝的不穩定。如果要生產合格的蒸汽機,先必須要有各種合格的零配件。

隨後又到生產手錶的那個小角落看了看。認真的聽匠人們的講解,聽到他們說已經基本掌握了手表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那部分,也就是機芯的研製,估計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到手錶的樣品,康熙皇帝又是大為感佩。

想象著未來的大清,每個人的手上至少戴著一塊手錶,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精確到所謂的分,秒,可以給每個人在一天內節約多少時間?

而人們用這些時間,又可以多做多少事情?尤其是在戰場上,將給將士們帶來怎樣的便利?

無法想象啊。

又琢磨到《冬裝》那本書中,那麼多的手錶款式,太皇太后都要全部收藏,其他人估計也有這想法,就為手錶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心動不已。也就更頭疼,這手錶的生意到底應該讓哪幾家進來參一份子。

以前小太子搗鼓那些精油啊肥皂啊之類的,都是日常消耗品,也不是必須的,雖然是賺來了巨大的利益。卻都不會像今天他所看到的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