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喊一聲。旁邊的徒弟手疾眼快,抓起把大剪子,喀嚓一下,將膠狀物剪下小半。立刻有人將剪下的部分用鋼鏟子接住,分放到一個燒紅的模子裡。隨著喀嚓喀嚓的剪子聲,各個模子都分配到了膠塊。有人拿著長長的銅管子插進鋼模,拼命地吹將起來。

“林老,熱麼!”文天祥對著工匠頭大聲問道。

“不熱,習慣了。這是個細發活,交給別人,我不太放心!”工匠頭扯著嗓子回答,抓起面前已經看不出顏色的大木碗,咕咚咚喝了幾口水,獻寶般繼續說道:“又開發出幾樣新鮮東西來,文大人,我帶你們去看看!”

眾人好奇地跟到了老漢身後,絲毫沒感覺到對方言語裡的不敬。自從進了山谷,人與人之間那種平和的氣氛就感染著大夥,使他們慢慢忘記了官員的身份和人的清高。

山洞深處豎了一排木架子,用綢布仔細遮蓋著。林恩老漢走上前,輕手輕腳拉開綢布,將他的寶貝展示在大夥面前。晶瑩璀璨的水晶琉璃杯,價值千金的七彩琉璃盞,裝上蠟燭可自行轉動的水晶燈,帶著淡淡紫色光華的水晶珠簾,琉璃管、琉璃珠、蜻蜓眼、耳鐺、琉璃瓶,一件件、燈光下,散發著盈潤的寶氣。

幾個級別稍高的官員眼中冒出羨慕的光,小心翼翼地站在木架子前,大氣也不敢出,唯恐不小心碰倒了木架,把身家性命全賠了進去。

琉璃本是春秋時已為貴重之物,諸侯皆視為至寶。經秦、漢兩世,價格慢慢低落。五胡亂華後,製造工藝慢慢失傳,身價越來越高。有宋一朝,小型琉璃飾物,如琉璃珠、蜻蜓眼、耳鐺等,多為大戶人家嫁娶之用。外來藩商,也常常帶來小件琉璃交易,每件價值千文。大到可以成燈、盞、壺者,乃世所罕見,價格動輒百兩以上,並且遠不及眼前這些精美。破虜軍去年曾進貢給小皇帝這種稀罕物品。太后和小皇帝都愛若致寶,國舅楊亮節厚著臉皮在皇宮裡磨了半個月,才“得賜”一套茶具,分享皇家雨露。其他人,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有幸遠遠的看了一眼。

“這,這就是那團膠麼?”有人讚歎著問,想伸手去摸,看看上司嚴厲的眼神,又趕緊把手縮了回去。

“就是那團膠,叫做玻璃。天方那邊,百年前已經有作坊生產。我們比他們動手得晚,但比他們造得精,詩詞、字畫,皆可印在成品上!”文天祥和氣地回答,言語間,向眾人介紹著大宋以外的文明,“天方那邊,是穆斯林建立的國家,海商們早就探出了路線。那裡有很多我們大宋沒有的物品,極其精妙。福州通航後,我已經派人去購買他們的書籍!”

“噢!”官吏們頻頻點頭,他們習慣了華夏為世界中心的說法,對文天祥介紹的東西,沒有一點概念。倒是對玻璃上的流光異彩,顯示了極大的興趣,不停地變幻著角度,仔細感受著光與影的玄妙。

“彩色的這些,好弄。上色辦法和給瓷器配色差不多,在配料中調均勻了即可。倒是無色的,一直弄不出來,即使用吸鐵石滾過了,還有些發綠!”林老漢似乎早已習慣了別人驚訝的舉止,自顧走到崖壁旁,從暗格裡拿出兩片一尺見方的“水晶琉璃”板,遞到文天祥手上。

文天祥舉起玻璃板,在燈下檢視。幾經改進,科學院所生產的這塊玻璃板已經接近文忠記憶中所說的玻璃,但厚薄不甚均勻,隱隱帶著綠色,中間帶著一個吹制時留下的圓,還有些絮狀物在內部沉積。用來製造望遠鏡,顯然達不到合格標準。(酒徒注:歷史上,早期玻璃板為吹制,由大面積容器展開而成。)

“厚薄不勻,可以用在水輪旁加細磚打磨,然後用椴木炭拋光。但除色非常艱難,即使用石英粉當原料來煉,也是不成!”

林恩老漢附在文天祥耳邊,歉意地說道。一直到現在,破虜軍用的千里眼還是用水晶切磨而成,得一成品極其困難,造價亦十分高昂。

“不著急,加分別加火鹼、和精練過的硝石試試!多找幾種脫色的材料,挨個排除”文天祥點點頭,低聲建議。科學院在蕭資和林恩等人的領導下,短時間能發展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不容易。文忠的記憶中,玻璃這東西在東、西方發明得都很早(酒徒注:分別是公元前兩千六百年和東周時代),但製作大容器和平板玻璃,卻是很晚的事情(酒徒注:九世紀前後開始出現小塊平板玻璃,大塊平板玻璃要到近十六世紀)。至於無色玻璃,出現的時間更晚,文忠的記憶中,根本沒有這種東西的製造方法。(酒徒注:比較原始的玻璃脫色辦法是加硝酸鈉。最好是加稀土)

而對於破虜軍來說,無色玻璃和玻璃工藝,卻是至關重要。一旦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