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裝一部由天(門)漢(川)湖區出發,再次向侏儒山地區偽軍進攻,攻佔侏儒山、將軍嶺和桐山頭等地,當日軍一部馳援時,即迅速轉移。12月23日,新四軍第5師以第15旅主力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向侏儒山地區偽軍發起第3次進攻,一舉攻佔佛儒山,殲滅偽軍1個營。爾後,第15旅在第13旅一部配合下乘勝追擊,於沔陽打退日軍數百人的增援和殘餘偽軍的反撲。至1942年2月初,共殲滅日軍100餘人,全殲偽定國軍第1師,擊潰其第2師,開闢了川漢沔地區,使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得到了發展。
1942年,日軍為了確保鄂豫皖湘贛若干戰略要地的佔領和長江航道的暢通,加緊了對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1942年1月,日軍第39師一部共600餘人,由黃岡出動,對鄂東淋山河地區進行“掃蕩”,企圖摧毀新四軍第5師第14旅的後方,但遭到失敗。
4月下旬,日偽軍400餘人“掃蕩”大悟山抗日根據地,被新四軍第5師第13旅一部擊退。接著,鄂中日軍又數次“掃蕩”京山、天(門)漢(川)等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5師第15旅主力與地方武裝展開游擊戰,先後殲滅敵500餘人,粉碎了日軍的“掃蕩”。
6月29日,日偽軍2000餘人,由團鳳、倉子埠及新洲等地出動,在飛機的掩護下,向黃岡,肢安南地區“掃蕩”、“清歲’,根據地軍民奮戰3天,斃傷日偽軍430餘人,迫使日偽軍撤退。7月2日,新四軍第5師第15旅一部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又擊退了日偽軍1個團對天漢地區的“掃蕩”。
為發展鄂南抗日根據地,開闢根據地,擴大其迴旋餘地,新四軍第5師以第14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
由於第5師在鄂豫皖地區獨立作戰,與新四軍軍部通訊聯絡困難,因此,中共中央軍委根據新四軍軍部建議,於7月21日決定第5師暫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但仍屬新四軍建制。
1942年9月,參加浙贛戰役的日軍第11集團軍的部隊返回武漢地區,即開始準備對鄂豫皖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11月,日軍開始對鄂豫皖邊區抗日根據地大“掃蕩”,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反“掃蕩”作戰。在鄂東,粉碎了日軍對黃肢新街、四姑墩的“掃蕩”;在鄂中、擊退了日軍對京山、應城、天門、漢川地區的“掃蕩”;在鄂南,擊退了日軍對保福祠、譚家橋和龍角山的進攻。
12月,新四軍第5師師部率5個團莊大小悟山抗日根據地進行整訓。日軍為圍殲新四軍第5師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以其第3師主力和偽軍一部共1萬餘人,對大小悟山進行大規模“掃蕩”。15日,日偽軍於禮山、大小悟山周圍據點集結,並在平漢鐵路、河(口)漢(口)公路沿線建立據點,構成封鎖線。
16日下午,日偽軍分14路對大小悟山進行分進合擊。新四軍第5師及時偵悉日軍的行動企圖,即以一部兵力配合地方武裝堅持原地鬥爭,主力趁各路日偽軍尚在運動之際,分17路向安陸、應城和肢安南等外線地區轉移。
17日拂曉前,新四軍第5師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完全擺脫敵人,勝利地突出重圍,轉移至外線作戰,接連襲擊了黃安、黃陂、衛家店、花園、夏店鎮等日偽軍據點。日偽軍合圍撲空後,四處尋找新四軍第5師主力,但不斷遭到新四軍第5師內線部隊的打擊,加之其後方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撤退。此次新四軍第5師的大小悟山反“掃蕩”作戰,共殲滅日偽軍500餘人。
18日,第5師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重返大小悟山。
三、華中敵後軍民反“清鄉”、反“清剿”鬥爭
(一)蘇南抗日根據地反“清鄉”鬥爭
1941年至1942年,日軍對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除進行頻緊的“掃蕩”外,還有計劃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清鄉”。“清鄉”,是日偽軍運用其“總力戰”來進攻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種辦法。它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手段,企圖以點線的佔領,擴大到面的佔領,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全面建立偽政權,最大限度地掠奪人力、物力,以支援其“大東亞戰爭”。
1941年5月,汪偽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清鄉委員會”,汪精衛任委員長,周佛海、陳公博任副委員長,李士群任秘書長,掌管實權。隨後,日軍第13集團軍由參謀長負責“清鄉”,併成立該集團軍“清鄉”指揮所及“清鄉”特務機關,直接指揮日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