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部分

不可阻擋地正在走向勝利。為了協調盟國之間的作戰計劃,儘快戰勝德日法西斯,並商討戰後的有關問題,同盟國於1943年10月至11月,接連召開了莫斯科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就開闢第二戰場和盟國聯合對日本作戰等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簽署了《中蘇美英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和《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等有關重要檔案。這些對進一步聯合盟國的力量,徹底打敗法西斯,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程序,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敵後戰場軍民在與日本侵略者的長期戰鬥中,經歷了1937~1940年的上升階段,1941~1942年的下降階段,1943年起的再上升階段。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第一階段是伸開的手掌,第二階段是縮回的拳頭,第三階段是再伸出強有力的拳頭。第三階段的拳頭,是經過積蓄力量發展壯大並在艱苦戰鬥中鍛煉出來的,是向敵反攻的強有力的拳頭。而日本侵略軍從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以近90%的陸軍和近1/3的海軍與中國決戰,未能實現戰略目的。1938年10月佔領武漢後,以主要兵力對付佔領區的游擊戰爭,但又未能阻擋住游擊戰爭的猛烈發展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

1941~1942年,日軍幾乎傾全力對付敵後抗日根據地,然而,除使抗日根據地軍隊、人口和麵積有所縮小外,恢復和鞏固佔領區的戰略企圖徹底破產。為開啟中國戰場僵局而冒險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又使它腹背受敵,兵力更加分散。以全力與中國一個對手的決鬥,已使它精疲力竭,進退維谷。現在卻分兵於太平洋戰場、東南亞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三個方面作戰,必然要陷入全面的戰略劣勢和戰略被動。中國敵後戰場的區域性反攻,正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戰略防禦向戰略反攻轉折的有利形勢下展開的。敵後戰場軍民在自己力量恢復壯大的基礎上,針對日軍相當兵力調住太平洋和南方戰場,日軍佔領區兵力相對減弱,而且久戰疲憊,戰鬥力不斷下降的情況,由華北晉冀魯豫地區發起的衛(河)南、林(縣)南攻勢作戰開始,發展到1944年華北、華中、華南解放區軍民,普遍向日偽軍展開攻勢作戰。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發起更為猛烈的春季和夏季攻勢,華南抗日遊擊隊也廣泛向敵占城鎮和交通線出擊。解放區戰場經過近2年的區域性反攻,殲滅日偽軍48萬餘人,收復城市70餘座,收復國土32萬餘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200餘萬人,將日偽軍進一步壓縮於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附近。

中國正面戰場在日軍為擺脫戰略被動而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中,由於戰略指導失誤,作戰方針消極,第一線兵力薄弱,戰備鬆弛,又得不到人民的支援,招致了豫湘桂作戰的嚴重失敗,受到國內外輿論的譴責,引起國民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和大後方民主運動的高漲。但由於中國抗戰的重心——解放區戰場的強大攻勢作戰銳不可擋,日軍孤注一擲的冒險掙扎,不但未能改變整個被動局面,相反使它在中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與此同時,正面戰場在1944年進行了滇西反攻,中國駐印軍於1943年冬開始了緬北的反攻。東西兩線配合打通了中印公路,給日本緬甸方面軍第18、第56師等部以殲滅性打擊,使日軍的印緬戰線開始崩潰。

1945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臨近最後勝利。5月8日,法西斯德國簽字投降,歐洲戰爭宣告結束,盟軍作戰重心東移集中對付法西斯日本。

在此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解放區軍民從各方面準備大反攻,要求人民武裝力量實行由抗日遊擊戰爭向抗日正規戰爭的軍事戰略轉變,由以游擊戰為主轉變到以運動戰為主,向一切被日偽軍佔領而又可能攻克的地方,發動廣泛進攻。隨後,中共中央又指示各解放區迅速集中大部兵力,分甲乙丙三等組成團或旅或師,形成超地方性的野戰兵團,並加強城市與交通要道的工作,這就為迎接大反攻作好了思想、組織和軍事上的準備。在日本拒絕接受中美英三國政府的《波茨坦公告》,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和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中國解放區不受外國的無理干涉和蔣介石的阻撓,按照延安總部的命令,以100萬正規軍和220萬民兵,在數千萬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從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向拒降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大反攻,共殲日偽軍39萬餘人,收復縣以上城市250座,取得了重大勝利,使敵後軍民堅持長期艱苦抗戰的成果得到鞏固。中國解放區戰場的大反攻與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和美軍對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