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果是,如果日軍大大咧咧的跑到臺灣來,以為靠軍艦的噸位體積就能獲勝的話,他們肯定要吃大虧。
“白天的話,將由空軍配合海軍水面部隊的行動。晚上的話,由水下部隊配合水面部隊的行動。陸地上的戰鬥就要看陸軍的同志們能否順利完成任務。陸軍早一天完成任務,海軍的壓力就能輕很多。”秦守說的很客氣。
有了海軍這次去荷蘭的大遊行,海軍部隊對聲納雷達很有信心。臺灣海峽寬度有限,海軍航空兵的魚雷攻擊機部隊更是信心十足。空軍司令楚鳳歌等秦守發言完畢,立刻站起身來,“諸位同志,只要在臺灣建成了穩固的基地,我們就能靠臺灣與福建的基地保證天氣良好的狀態下隨時出擊。”
工程兵部隊司令顧璐最後發言,“雷達站的建設我們已經有實際經驗。快速建設跑道的經驗,在旅大戰役中已經有了實戰經驗。我們工程兵部隊有信心完成這次的任務。”
軍事上的準備已經很充分,政治局在政治方面的考量就是最後的一關。但是在這方面,政治局並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態度。政治局都有一個疑問,“如果跨海解放臺灣之後,世界對待中國會是什麼態度?”
莫道前路無知己64螳螂捕蟬(六)
在工業化時代,臺灣對中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擁有了臺灣,中國海軍就可以隨時進出太平洋,日本南下的海上通道也會被中國給死死堵住。讓所謂的日本、英國、荷蘭的海上同盟頃刻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中國奪取臺灣之後,帶來的是西太平洋局勢的全部變化。美國就是這裡面最大的變數。美國一直試圖拆散英日同盟,中國奪回臺灣之後,英日同盟也就名存實亡,臺灣與菲律賓切斷了英國與日本的海上呼應。
矛盾是不斷轉化的,英日同盟與美國的矛盾很可能就此從美國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美國面對中國這個日益強大的西太平洋強國,會有什麼樣的選擇?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現在被經濟危機困擾,而且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可這只是美國不想參與世界變化的內因,並不等於美國沒有能力參與世界變化。
對戰略改變,只要看看地圖就能理解。對美國的態度,政治局很奇怪陳克為什麼這麼看不起英國人。在這個時代,英國還是世界霸主,美國只是列強之一。對陳克而言,用粗話來表達的話,“你英國算個鳥!”
陳克出生時候的中國對英國沒什麼要高看一眼的傳統,在陳克成長的過程中,英國人也從來不是能夠影響威脅中國的存在。到了這個時空,陳克花了好幾年才樹立起一個概念,中國和英國還是貨真價實的鄰國呢。
當年的張伯倫絕對不是一個被騙的傻瓜。英國上層都很清楚,只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打,英國無論是勝是敗,大英帝國的霸權就會終結。所以採取綏靖政策的張伯倫回到倫敦,得到了一致的好評。至於丘吉爾,那只是勝利之後把他吹的那麼高,真的一開始就按照丘吉爾的那套“哪怕死光最後一個印度人,大英帝國都不會屈服”的強硬政策來搞,英國鐵定會死的慘不忍睹。
1933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將突破3000萬噸,而美國人1916年粗鋼產量就超過4000萬噸。陳克很清楚,1944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將很輕鬆的超過8000萬噸。中國以現在的鐵礦勘探開發能力,也就是能到6000萬噸的水平。
如果中國能夠全面改變西太平洋的局勢,美國沒有理由不產生其他想法。孤立主義這玩意聽著嚇人,只要有足夠的利益,美國資本家不是沒有能力改變這種趨勢。所以陳克從來不在乎英國人會怎麼樣,英國人怎麼樣都會完蛋。而美國人則完全不同,美國佬是真的有實力,只是在等待機會。
人民黨的日籍同志此時並不在乎英國人怎麼考慮,也不在乎美國人怎麼考慮。他們的目標都放在了中國到底準備怎麼對待日本身上。從1905年到1933年,人民黨裡面日籍出身的幹部有衛戍區政委、農業部部長,甚至還有省長。這群快60歲的老頭子們最早的是28年前就加入了中國革命。現在有些人孫子都抱上了,有些同志甚至已經自然老死,可當時的初衷,解放日本的目標還看似遙遙無期。
這些人都混在中高層,對最近的局勢當然清楚,中國這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日本問題。可這要解決到何種程度?老頭子們的想法當然是解放全日本,建立一個日本人民共和國。不過從戰略角度考慮的話,中國未必肯打這麼一場全面的戰爭。所以以衛戍區政委黑島仁為首的日籍同志正式向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