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棣此刻所享受的微服私訪的樂趣。

穿越到這個世界後,朱棣很不習慣:沒電腦,沒電視,沒電話,沒電燈,沒冰箱,沒汽車,沒馬桶,沒味精,沒青椒,沒雙休日……別的倒也罷了,朱棣雖說穿越了,但他卻沒有金手指,因此客觀上沒有的東西他也變不出來。只不過,沒有雙休日卻實在是太沒天理了。

知道穿越的事實已經不可改變後,朱棣便立志做一個英明神武的好皇帝。然而沒雙休日這個事實,卻險些令朱棣的決心動搖。

朱棣在後世已經過慣了有著雙休日的生活,一時之間哪裡習慣得了這種每天都需要上班的工作環境?說起來,皇帝這份職業的自由度也不算小,如果朱棣真的罷工,朝臣們其實也沒什麼辦法。在心情最為沮喪的時候,朱棣甚至考慮過要不要將“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遺憾的是,在這個時代再怎麼享受也不可能獲得後世的那些樂趣。這樣一來,即便朱棣立志做個昏君,其生活質量仍然遠遜於穿越之前。思來想去,世間之人不為求名就為求利,既然求利不得,那也就只好求名了……懷著這樣的信念,朱棣總算堅持著熬過了那段最難適應的時期。

實事求是地說,堅持每天上班確實令朱棣的心情很不愉快。

首先,朱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明成祖以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為幌子而起兵,又以“恢復祖制”而號召天下。因此,將朱元璋的旗幟舉得越高,恢復祖制的調子唱得越響,對自己的統治才越有利。

明成祖本質上是個說話不怎麼算話的無賴,而朱棣本人也不是那種願意為他人的承諾而負責的迂腐之人。不過,食言而肥畢竟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事,偏偏穿越之前燕王聲嘶力竭地叫嚷著要“恢復祖制”——作為幌子,朱棣登基後只得裝模作樣地宣佈“盡復建文朝廢斥者官”,隨即又“復官制”。

對於前者,建文皇帝的本意應該是精簡官僚機構。然而朱棣來自於四十多個百姓就要供養一名公務員的年代,因此並不迫切地覺得這個年代的官僚機構需要精簡——官少一點百姓的負擔輕了固然是好,但過猶不及:1371年地方官員總數僅有5488名,後來好不容易慢慢增加了一些,建文皇帝卻又精簡官僚機構,即便加上吏員,最大的縣也不會超過30個有薪俸的位置。用後世的眼光看,一個大縣也不超過30名公務員,這樣如何能將統治深入到社會基層?

至於說後者,朱棣實在猜不出建文皇帝更改官制的動機。改官制,終建文四年一直沒有間斷。很多官制的改變無關緊要,意義不大,或僅僅改變了名稱。只有提高文臣品銜的改制稍稍有些意義——洪武年間,六部尚書低於五府官,祭酒反低於皇帝的養馬官,狀元所獲官銜不如區區百戶,這確實不怎麼合理。但總的說來,“復官制”之舉對朱棣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他可以用這個舉動證明自己“恢復了祖制”。至於說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行動,那自然應該選擇性遺忘——歷史上明成祖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對自己有利的或是沒太大妨礙的,那便“恢復祖制”;但如果是他不喜歡的,那麼“恢復祖制”這個口號就會立刻被拋到腦後去。

用“盡復建文朝廢斥者官”以及“復官制”作為妝點門面的幌子後,朱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各項改革。可惜的是,朱棣的臉皮比明成祖稍稍薄了一點,因此仍然有那麼一丁點“食言而肥”的負面情緒。

另一個令朱棣不愉快地地方在於:皇帝這份工作真地很累。

朱棣很難想象朱元璋地精力為什麼能夠那麼充沛!他不設丞相。所有地奏摺都是自己親自處理。更可怕地是。那時候大臣們寫奏摺時都習慣先寫一大段華麗地、歌功頌德地、與內容毫不相干地東東。皇帝暈頭暈腦地讀完幾萬字後才發現。實際內容只是最後面地幾百字而已。朱元璋當皇帝時。為此打過很多大臣屁股。甚至將一名還算正直忠誠地大臣給打死了。才勉強將這股風氣剎住。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已經是想方設法地偷懶了。首先。他命令大臣撰寫奏摺必須謄出節略。於是。朱棣不必每篇奏摺細讀。只需要看看多不過數百字、少不過幾十字地節略便大致知道秦折地主要內容。然後。他提拔侍讀解縉、編修黃淮、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入值文淵閣。並預機務。這七個人組成地內閣目前是朱棣地顧問。相當於秘書長地職務。有了這些秘書長。朱棣地工作負擔自然大為減輕。

即便如此。可中國那麼大。大小事務那麼多。又沒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