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到,一個六十的老頭這麼能吃,嘴幾乎沒有停過。整的我都沒有休息好,幸虧離目的近。要是坐上十來個小時,火車上的食品肯定全部吃一遍。這老頭太能出么蛾子了!
郭先生的家陝北的一個小縣城,這裡比不上最為富裕的神木,革命歷史悠久的安塞。但是這些年隨著煤炭和石油等能源行業的發展,這裡的人也逐漸脫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自古以來陝北的土地就比較貧瘠,植被稀少且風沙又大。年年乾旱少雨,就是在革命年代這裡雖是革命根據地,當時也少不了抬著龍王求雨的事情出現。
這幾年隨著一處處煤礦資源的發現,一口口油井的開挖。這裡的老百姓逐漸脫離貧窮,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雖然生活過的好了,但是這裡依然保留著很多窯洞。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介面子窯洞多種。我們的祖先就是在窯洞裡繁衍生息,逐漸壯大起來的。
郭先生雖然住在縣城裡面的樓上,但是父母還是住在鄉下的窯洞裡。不過這窯洞是典型的磚窯,不比中原農村的瓦房差。
郭先生帶我們回到他老家,也就是他父母那裡的時候。我徹底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一顆顆挺拔的白楊樹。看到這樣的情景,真想騎上一匹駿馬,在田野裡馳騁。
順著田間小道慢慢的下了山坡,就是一家一戶的院落。每個院落裡面,都有四五口窯洞。院落中有一顆果樹,問了我才知道這是柿子樹。
窯洞分的很清楚,正對這院子門的是主人的窯洞。旁邊有給兒女住的窯洞,有廁所有廚房,還有養牲畜的窯洞。我看了一下,住人的窯洞窗戶下面都已一個四方的小孔,這個不用說我也知道是炕洞。冬天用來燒炕的。
郭先生一見自己的父母,就磕頭行李。郭先生的父母是地道的陝北農民,不會說一句普通話。把我們三個聽得很吃力!不過語言接近我老家的,我大概能聽明白什麼“毛蛋蛋之類的話。”
最後偷偷的問崔二爺才知道:“郭先生小名叫毛蛋蛋!”聽著這個小名我差點笑出來。這也太有鄉土特色了。
老人一聽我們治好了他兒子的病,老兩口跪下來就要給我們磕頭。我一把崔二爺一把推了過去。崔二爺又拉又拽的,才把老兩口拉起來。接著最鬧笑話的是,崔二爺說的老兩口聽不明白,老兩口說的崔二爺也聽不明白。
最後還是郭先生,過去幫著我們解釋。老兩口幫我們讓進了窯洞,推著拉著讓我們坐到了炕上。還沒有坐穩,小炕桌上就擺滿了紅棗,核桃這類的東西。
我看了一眼老趙頭,一邊喝著茶水一邊聽郭先生的父親絮叨。說真的我連猜帶蒙,也只能聽到一句半句的話。
不大會的功夫,郭先生的媽媽就把飯給端上了來了。看著桌子上擺滿了的菜餚,我居然不知道怎麼吃。
還是崔二爺笑著告訴我,這個是洋芋擦擦,那個是土雞蛋炒地皮菜,還有野菜伴花生米,還有一種饃看著好像是烤的。咬下去一口,差點把牙崩了。最後一看裡面有根比筷子粗的棍棍!一問才知道,這個饃就叫棍棍饃。坑死我了!不過洋芋野菜糊糊還是很好喝的。
老人一邊讓一邊說了半天,我一句沒有聽懂。最後郭先生說他老父親說我們來的急沒有準備,晚上給我們做羊肉燴菜燉羊肉這些。
吃過飯郭先生帶著我們四周轉了轉,這時我才知道他叫郭玉林。崔二爺偷偷的告訴我,這小子原來叫郭狗子。小學文化,現在的名字還是當時老師給改的。一聽這話我更在懷疑,郭玉林肯定是崔二爺的乾兒子。
附近轉了一會,我忽然看到不遠處有座仿古建築。這附近一般沒有地面上的建築,這有幢建築是在地面上。一問郭玉林才知道,那是一座廟宇。有廟宇對於我和老趙這樣的修行人來說,肯定要過去看看拜拜的。
郭玉林一看我們要去廟裡,死活攔著我們不讓去。問了半天才吞吞吐吐的告訴我們,那個廟很邪一般人進去容易中邪。
我和老趙頭相互看了一眼,笑了笑頭也沒有回的就走。我們倆是幹嘛的,不就是驅邪的人麼。難道還能怕,再說到這裡了不去廟裡拜拜於情於理都不對。
走到廟門口一看,上面寫著三個大字“三皇廟”。一看“三皇”我立刻明白了,這裡其實是道觀的。很多地區的人廟宇道觀不分,一說起來都是廟。
老趙頭看了看對我說道:“小子,你知道三皇是誰麼?最早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屬於哪個派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