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杜宅和平康坊崔宅,眾多天潢貴胄都想探一探風聲。當然,也有很想表現自己的諸如盛王李琦,直接跑到裴寬面前,慷慨激昂地表示想要帶兵前往洛陽平叛,被這位左相敷衍了回去之後,他甚至跑到長安城中想要招募市井勇士,最後還是被杜幼麟半強硬地帶著飛龍騎給請回了十六王宅,這才總算老實了一點。
正是因為發現被自己壓制了大半輩子的兒孫們竟是一個個全都蹦躂得無比歡快,李隆基方才更不敢在他們當中選擇一人任命為招討元帥。杜士儀當初就提請過此事,他就含含糊糊不願答應。因為他實在是擔心,只要這樣的任命一下,那個被選中的人就會以叛軍勢大為由,請求出潼關前往前線,然後藉著軍中的支援,回過頭來凌迫自己這個君父。
想當初,他不就是這麼對父親睿宗李旦的?即便是那些看似老實沒有外出的,他也不敢絲毫掉以輕心,就怕他們是為了麻痺自己。太上皇的日子有多難過,他從父親睿宗李旦的身上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李隆基本打算強行任命吳王李祗為招討元帥的,可只是透出了這樣一重意思,裴寬便表示堅決反對。這位左相年輕的時候喜歡硬頂,連王毛仲的面子也不買,可後來官越做越大,又越發信佛,性子也綿軟了很多,更因為先後經歷李林甫和楊國忠時期,更多的時候只是綿裡藏針。可自從成為西京留守一手組織了長安保衛戰之後,裴寬就一反常態變得強硬了起來。李隆基至今還記得裴寬那時候的勸諫。
“吳王能夠在河北河南以及都畿道幾乎全部淪陷的時候挺身而出,確實是宗室當中的不世英才。如若如今是承平盛世,假以時日,吳王必定是又一個信安王。可現在時機不對,叛軍仍然勢大,河隴正在抗擊趁火打劫的吐蕃人,北庭和安西則是一面要出擊石國,一面要和葛邏祿周旋,平叛的主力就是朔方、安北以及河東三路大軍,以及被規勸後反正的懷義可汗,吳王如為征討元帥,軍中民間全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猜測!”
裴寬這番話在義正詞嚴的最後,還算是婉轉的——否則他難道直說,陛下有那麼多兒孫,一個個都信不過,難不成打算把帝位傳給吳王?
既然知道中書門下兩省可能通不過,政事堂的裴寬就第一個不答應,李隆基方才會瞞著高力士,派出僅有的心腹千辛萬苦抄小道去見李祗,送去了自己的中旨。儘管是中旨,可當年中宗和睿宗那會兒都有過墨敕斜封官,他猜度著李祗只要有一丁點野心,就會藉此站出來。這個時候面對既成事實,只要他在長安強硬一點,杜士儀人不在,裴寬難道還能硬逼著他收回成命?所以在他看來,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可人去逾月,杳無音信,只有前線不斷傳來的捷報,今天說杜士儀和郭子儀又收回了那些城池,明天說叛軍狼狽奔逃,後天又是哪幾個叛將投降……總而言之,一連串訊息讓長安軍民無比振奮,卻讓李隆基這個天子越發如坐針氈。他甚至打過派宦官前往前頭監軍的主意,可外間早已把邊令誠貽誤軍機禍國的事給宣揚得滿城皆知,如果不是邊令誠已經死了,只怕會被滿城的唾沫星子完全淹死!
都是那姜度和竇鍔搗鬼!偏偏這兩個在長安守衛戰中立下了功勞的皇親國戚就任監門將軍,竟是得到了長安軍民清一色的支援!儘管也有忠於他這個天子的臣子表示反對,又抬出舊例,可卻被更多的人抬出太宗皇帝舊例給壓了下去。如果換做當年,他用得著在乎什麼輿論民意,可現在卻不行!
“來人,來人!”
見外間一個面生的內侍疾步而來,李隆基強壓怒氣問道:“高力士呢?”
“高將軍在內侍監。”
即便是重回宮闈的高力士,也最終卸下了右監門大將軍的職務。君臣之間早已因為李亨之事而出現芥蒂,可李隆基更明白,在身邊內侍於逃亡途中逃散殆盡的情況下,他最能夠信賴和倚靠的人,也只有跟了自己幾十年的高力士,即便高力士和杜士儀同樣有三十年交情。於是,他重重頓了頓如今再也離不開的柺杖,一字一句地說道:“去宣高力士過來,朕要前往禁苑檢視北門四軍!”
當高力士匆匆趕來的時候,卻得知李隆基甚至來不及等他,已經執意坐了肩輿前往大明宮中禁苑了。畢竟,南內興慶宮經過多年營建,雖已經足夠天子起居上朝,卻並不像大明宮那樣寬敞,只透過夾城複道和大明宮相連,北門四軍全都位於大明宮的左右銀臺門。隨著陳玄禮率兵迴歸,這位跟隨天子最久的當年萬騎大將就上書請辭,他親眼看見李隆基拿著陳玄禮的辭呈憤怒地摔了出去,但最終卻又命他撿了回來,臉上滿是苦澀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