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心痛的是,這一偉大發現中最珍貴的部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在中國發現的其他重要靈長類化石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中下落不明瞭。
數十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此痛心疾首,也不知有多少人為尋找化石丟失的線索盡了心力。隨著世紀末的臨近,隨著多數當事人和知情人的辭世或年逾古稀,我們尋找丟失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希望,愈來愈急切。
我們在想:這樣一件發現於本世紀初的人類科學珍寶,在世紀中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中遺失,而今天人類將告別這個世紀的時候,它們仍然不能重見天日。即使它們已經損毀於戰火,我們也應該努力找到一個確切的下落。否則,我們又將如何面對後人?
當年“北京人”化石的失蹤涉及到戰亂中多個國家的當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重要的線索可能流失於民間。現在,中國和世界上許多關心此事的人士一直在查訪有關的線索。
但是他們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需要我們大家各盡所能,提供自己所知的線索和其他一切有用的支援,一起來幫助尋找。因此,我們想在這裡向全世界所有熱愛科學、進步的人們呼籲:在本世紀前,大家攜起手來,做一次全人類共同的尋找。
也許這次尋找仍然沒有結局,但無論如何,它都會為後人留下珍貴的線索和歷史資料。並且它還會是一次我們人類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覺悟的過程,因為尋找的不僅僅是這些化石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尋找人類的良知,尋找我們對科學、進步和全人類和平的信念。
讓我們行動起來,繼續尋找“北京人”,為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做出自己的貢獻。
賈老等1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這封倡議信公開發表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有人說,這代表的不僅是以賈老為首的14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心願,也是全中國人民和全人類的心願!於是,不少中外人士或打電話或寫信件,提供線索,發表意見,紛紛開始加入尋找“北京人”的行列之中,從而使九十年代的中國,繼四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之後,又掀起了一股尋找“北京人”的熱潮。
尋找“北京人”的熱潮掀起後,讓一位多年埋頭於書齋的“老學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秘密。這位“老學究”,就是北京大學地理系的副教授何振明。
何振明教授今年54歲,陝西西安市人,已在北大執教近20年。何教授除完成自己擔任的地理課程外,平時還研究中國歷史以及學識深奧難懂的《易經》、《道藏》等歷史典籍,是個學富五車,知識頗廣的知識分子。他對“北京人”的尋找和探究,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尤其是對“北京人”下落問題的探究,有著非常奇特的方式與見解。
早在1963年,何教授還是西北大學地理系的一名學生時,他就親自到過楊鍾健和裴文中發掘藍田人的現場,對“北京人”進行過探尋。1979年他在北大讀研究生時,一次,路過陝西武功縣的一個窯洞前,發現一塊非常奇特而又很硬的石頭,熱愛考古的他,居然將這塊沉沉的石頭帶回了北京。後經北大考古系的一位專家鑑定,這是一塊相當古老的石頭,上面還有猿人留下的痕跡(此石至今仍存放在何教授家中)。此後,何教授對猿人及猿人遺址更是厚愛有加。
1998年7月7日,何教授看到賈蘭坡等14位院士為尋找“北京人”而發表的倡議信後,一夜難眠。作為搞學問的他,深知“北京人”對人類遠古歷史之研究的重要,便想法找到了賈蘭坡的通訊地址,給賈蘭坡先生寫去一封親筆信,首次披露了自己多年來對“北京人”下落問題研究的秘密,並提供了一些新的線索。
幾天後的一個上午,當我們再次拜訪賈蘭坡先生時,深知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為尋找“北京人”之事而苦苦奔波的賈老,慷慨地將此信轉交到了我們的手上。我們徵得何教授本人同意並請何教授對此信重新作了訂正,現將這封信公佈於後,請大家一起來看看,何教授在信中究竟是如何推斷“北京人”下落的:賈蘭坡先生:您好!
“北京人”頭蓋骨的失蹤,已有五六十年的時間了,但“丟失在美國人手裡”似成定論。而原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及當時任教於燕大的“林邁可(譯音)”先生似曾染指此事,配合某“行動”的似有原協和醫學院任職的大夫及楊××,及當時的校工白××等人。其地點:①北大未名湖畔數處均有可能;②慕田峪長城段;③紅螺寺;④李蓮英“雞蛋墳”(文革中被破壞);……時因燕園(今北大校園)乃光緒皇帝父奕□之私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