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海森伯格受命前往,來到這座草原之城研究“課題”。

海森伯格數月前來到這座草原之城。

他的E小組是要來點燃它,讓自由和民主的火燒掉執政黨人民革命黨的一切。

硝煙即將燃起。

當時,在降落前的飛機上,海森伯格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由蒙古包和木板房構成的貧民窟高高低低,散佈在城市的四周,並慢慢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帶伸展著。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不是他在許多都市裡常見的摩天大樓,而是在坑窪不平的公路上奔跑著的各種各樣的豪華車。

這個平靜的城市將會燃起硝煙,在這個城市還沒有發育成青春美少女時,她就要被蹂躪,他的E小組將撕裂這個城市。

海森伯格沒有任何負疚感,異教徒的土地都是不值得他負疚的,相反他的內心反而充滿了破壞的快感。

當數月前,海森伯格走進烏蘭巴托這座草原之城,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是正在建設的樓房和正在整修的道路。

那些破舊的房屋和雜草叢生的街心花園,會讓他立刻聯想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某個縣城。

第十三章 蒙古包硝煙(2)

在去蒙古之前,海森伯格有朋友頗為羨慕地說:“你可以去那裡呼吸幾天草原的空氣了。”

海森伯格笑著沒有回答,他雖然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但是他知道那裡的空氣並不怎麼新鮮。

汽車排出的廢氣讓這個城市總是籠罩在嗆人的煙塵之中。

蒙古《今日報》的報道,很好地說明了蒙古的環境現狀:烏蘭巴托市民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5公斤煤,“吸入”120公斤毒氣。

據當地人說,到了冬天,這裡的空氣才真的叫人無法忍受。

那些居住在蒙古包和木板房的住戶,只能靠燒木柴和煤炭來取暖,縷縷黑煙彙集在一起,形成滾滾煙塵,吞沒了整個城市。

蒙古全國人口約為250萬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烏蘭巴托。

雖然烏蘭巴托市區有戶籍的人口只有70多萬,但總人口卻超過了120萬。

這個人口膨脹、四處佈滿了貧民窟的都市的裂痕正變得越來越大。

誰也沒有權力讓蒙古人固守在他們的草原上,遠離都市,永遠過著牧羊人的生活。

從2000年到2008年,烏蘭巴托人口增加了25%,其中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窮人,佔大多數,一類是富人,是少數。

窮人當中,大多是因氣候等原因而失去了牧場的牧民,他們沒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打短工度日,生活處於極度貧窮之中。

他們就是海森伯格研究的物件。

蒙古現在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僅有的幾條公路也是崎嶇不平,又常常處於整修狀態,但大街上行駛的汽車卻有許多是在西方都市也不多見的豪華車。

而那些新富則大多是靠礦產資源發家致富的達官貴人。

他們開著寶馬、豐田、凌志等各種各樣豪華車,在一個基礎建設仍然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的城市中,開始了對現代化的追求,也讓那些原本生活在遼闊草原的牧民們,有了新的慾望。

這個國家的所有財富似乎都體現在汽車上。在烏蘭巴托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牌號的豪華車,也可以看到屁股後面冒著黑煙的各種破車,方向盤有的在左,有的在右。

蒙古全國共有12萬輛汽車,將近10萬輛都集中在有著120多萬人口的烏蘭巴托。

海森伯格很高興,因為他深知在腐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高居不下的背後,是城市化迅猛發展造成的貧富分裂,它在迅速地破壞著這個以牧民為主的民族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

大多數人的內心怒火正在等待他的E小組去點燃。

看到大片大片由蒙古包和木板房構成的貧民窟高高低低,散佈在城市的四周,並慢慢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帶伸展著這樣的場景,海森伯格已經預知到將發生的騷亂。

這不是E小組第一次研究這樣的課題。

E小組的研究工作十分高效,原以為200萬圖格里克(蒙古貨幣100萬約合6020元人民幣)足以讓一個一無所有的城市貧民敢於拿命相搏。

可是一貧如洗的城市貧民還是讓海森伯格吃驚,100萬圖格里克就可以讓他們賣命了。

他修改了方案,不能讓他們知道E小組在後面出錢,包括蒙古民主黨在內的反對黨們都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