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學費問題,張愛玲回到那個她出逃的家,父親叫她先去報名考轉學,學費叫弟弟給她送去,這是張愛玲最後一次走進家門,也是最後一次見到父親。

秋,張愛玲轉考聖約翰大學文學系四年級,因國文不及格,需進補習班補習國文,弟弟張子靜同時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不久,炎櫻也轉學到聖約翰大學。由於生活上的壓力,入學兩個月後她從聖約翰大學輟學,決定從事寫作。她想早點賺錢,經濟自立。也許是對考取聖約翰大學國文不及格的諷刺,也許可以理解為英文刊物的稿費要高於中文刊物,她開始用英文寫影評與散文。邁出了走向文壇的第一步。

1943 年

張愛玲的英文文章先後在在上海德國人克勞斯·梅涅特主編的英文月刊《二十世紀》上發表。前後共有9篇,除了兩三篇散文,都是電影評論文章。顯示出張愛玲對電影的濃厚興趣。

1月,“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近一萬字,並且附有自繪的12幅插圖,發表在《二十世紀》月刊上。 載《二十世紀》4 卷 1 期。因這篇文章張愛玲被主編克勞斯·梅涅特譽為“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後來張愛玲把這篇文章譯為中文,以《更衣記》之名發表於《古今》半月刊。這也是張愛玲作品中的散文名篇,被她收錄在第一部散文集《流言》中)。

5月,她寫了評論電影《梅娘曲》和《桃李爭春》的影評Wife,Vamp,Child(即《妻子·*·孩子》,後譯為《借銀燈》),載《二十世紀》4 卷 5 期。張愛玲在文章中首先論述了所謂的“婦德”:“但是普通人說起為妻之道,著眼處往往只是在下列一點:怎樣在一個多妻主義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義。“言語之下不無嘲諷,並且一針見血的指出:一夫一妻主義始終是妻子們在努力遵行,對於丈夫的行徑,“始終不知道,也不想打聽——彷彿一些好奇心也沒有。她只要他落到她分內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興趣。”只有這樣欺騙自己的女人才最符合“為妻之道”的有“婦德”的女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張愛玲年譜簡編(8)

6月,發表散文Still Alive(即《仍然活著》),載《二十世紀》4 卷 6期。此文後以中文改寫,題《洋人看京戲及其它》。發表於《古今》半月刊。這也是張愛玲早期較為重要的一篇文章。它傳達出張愛玲對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

同期還有影評The Opium War(即《鴉片戰爭》),評論的是以鴉片戰爭為題材的電影《萬世流芳》。

7月,無題影評,評的是《秋之歌》(英譯名 Song of Autumn) 和《浮雲遮月》(英譯名 Cloud over the Moon),載《二十世紀》5 卷1期。

8、9 月,在《二十世紀》出的合刊上,張愛玲發表影評Mother and Daughters—in—Law(即《婆婆和媳婦》),評論影片《自由魂》、《兩代女性》和《母親》這三部片子。載第 5 卷 2、3 期合刊。

10月,又是一篇無題影評,評李麗華、嚴俊、*鳳主演的電影《萬紫千紅》和劉瓊自編自導自演的《迎春曲》。載《二十世 紀》5 卷 4 期。

11月,發表影評China educating the Family(《 中國的家庭教育》),評影片《新生》和《漁家女》載《二十世紀》5 卷 5 期,這篇文章也就是後來收入《流言》的《銀宮就學記》。

12月,發表散文Demons and Fairies(即《神仙鬼怪》),載《二十世紀》5 卷 6 期。後來改寫為中文,名字是《中國人的宗教》,這是她在《二十世紀》發表最後一篇文章。

除了在《二十世紀》報上寫稿外,這一年張愛玲還寫了大量的中文作品。 1943年初春,她寫了兩篇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經親戚黃嶽淵引薦拜訪了鴛鴦蝴蝶派刊物《紫羅蘭》主編周瘦鵑。周瘦鵑讀後認為這兩篇作品“風格很像英國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紅樓夢》的影響”。一星期後,周瘦鵑徵求張愛玲的意見,她同意將這兩篇小說登在《紫羅蘭》雜誌上。

5月,《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復刊號上登載。周瘦鵑在“編輯例言”中鄭重向讀者推薦張愛玲的小說:“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