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此外,潛艇艦隊司令卡爾?朵尼茨海軍上將又得到了“米爾奇庫斯”,意為“奶牛”,其實是一種巨型水下供給船,能隨時給潛艇補充新鮮食品和燃料。盟軍的海運損失日甚一日,月月遞增,英國供應每況愈下。1942年,美國的運油船隊損失了1/4的噸位。在英國,石油庫存已遠遠不夠最低標準,而倫敦方面認為,由於北非戰場的需要,以及盟軍即將在歐洲登陸的計劃,對石油的需求將直線上升。這時,斯大林要求提供石油的口氣也越來越強硬。
12月中旬,丘吉爾被告知,除應急部分之外,英國船隻僅剩下兩個月的燃油供給。次年1月,丘吉爾前往卡薩布蘭卡,同英軍總參謀長一道會見了羅斯福和美軍的總參謀長。這次討論的主題是進攻歐洲大陸,但在一個問題上誰也不持異議,那就是“海上運力不足阻礙著全面進攻行動。除非我們有效地制止潛艇的威脅,否則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戰勝德國潛艇成為盟軍1943年的首要任務。但是形勢並未很快好轉。3月,幾乎為所欲為的德國潛艇擊沉了108艘輪船。大西洋成了它們的天下,盟軍進攻歐陸的計劃似乎已化為泡影。
但就在3月的最後幾天,天平出現了戲劇性的傾斜。首先是密碼分析方面的決定性轉折:盟軍徹底破譯了德國潛艇的新密碼同時又成功地更換了護航隊的暗號。英美協調反擊能力,為護航系統增添了反潛支援艦組。盟軍的雷達系統得到改善,並將新型的遠端飛機投入編隊,使過去缺乏空中保護的那部分大西洋水域得到了空中支援。形勢急轉。僅1943年5月就有30%的德國潛艇被擊沉。狼狽不堪的朵尼茨上將不得不向希特勒報告說:“我們面臨潛艇戰爭中最嚴峻的危機,因為敵人使用新型的探測裝置使我們無法出擊並遭受沉重的損失。”5月24日,朵尼茨命令德國潛艇撤至安全地帶。他雖然當時不承認,但實際上等於下令中止了北大西洋的潛艇戰。
技術革新、情報、組織、新戰術,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有利於保證充足的石油從美國流向英國,流向歐洲大陸乃至蘇聯。兩個戰場向希特勒的歐洲堡壘發動攻擊的道路已經掃清,而危機四伏的大西洋之戰也宣告結束。
國內的奮鬥
石油運輸的安全是海上戰爭的焦點。在美國國內,哈羅德?依克斯則不懈地推動石油生產。當他從石油協調官的位置升至戰時石油管理局局長時,老吝嗇鬼的手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權力。然而,對石油問題擁有發言權的還有其他40個左右聯邦機構,而依克斯的戰時石油管理局與其中一些機構的矛盾從未間斷,特別是與統管鋼材和其他材料的戰時生產理事會、統管油輪的戰時海運管理局和確定價格的物價管理辦公室。依克斯不斷呼籲羅斯福卡住傳其餘那些戰時機構全權負責人的喉嚨,保證他的權威。
人們對石油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認識日漸加深,戰時石油管理局的使命總的說來享有廣泛的支援。但即便如此,整個供給系統還是常常瀕臨短缺。但每次出現危急情況時,戰時石油管理局就以熟練的多方協調和迅速反應克服之,所以美國從未出現真正的石油供應危機。無法否認的事實是,美國的石油生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日產量從1945年的370萬桶躍至1945年的470萬桶,增幅達30%。他1940年的測定認為美國約有每日100萬桶的剩餘生產力。但是,當油工們開啟所有井閥後,他們發現實際的生產能力並不像估計的那麼多,而且現有油井的產量也呈自然下降的趨勢。所以石油工業要拼命地提高產量,保證產量。從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美國及其盟友共消費了70億桶石油,其中的60億桶來自美國。這個國家在戰爭期間的石油總產量比德雷克上校打出第一口油井到1941年間美國全部石油產量的1/4還要多。儘管如此,倘若當時盟軍需要美國拿出更多的油,美國也會捉襟見肘的。
透過旁門的定量供應
第十九章 石油大較量(5)
美國石油等式的另一端就是消費,最激烈的政治戰鬥就發生在這裡。政府要求企業用煤取代石油,以油做取暖燃料的家庭被要求控制室內溫度,白天不超過華氏65度夜間不超過55度。羅斯福總統本人對開發美國尚未利用的天然氣資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在1942年寫給依克斯的一封信中說:“我希望你派些人研究研究利用天然氣的可能性。有人告訴我說,西部和西南部有一些油田沒有發現石油,但地下卻閒置著大量的天然氣,因為遠離主要居民中心而未被加以利用。”
3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