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什麼就很清楚了。
橫濱可以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也是日本的另一個工業中心,人口有兩百多萬;東京橫濱是日本最重要的工業圈,這裡集中了日本最主要的鋼鐵廠,造船廠,鍊銅廠,軍工廠,這裡被摧毀,日本的工業能力要下降一半。
重臣會議沒有任何結果便匆匆結束了,不過木戶還是從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在重臣中,多數人同意採取更大措施謀求停戰,當然危險依然存在,軍隊中類似東條英機那樣強硬派依舊很多,稍有不妥,二二六這樣的叛亂還會發生。
第二天,橫濱的損失報來了,橫濱死亡七萬多人,十六平方公里的區域被燒成白地,二十萬人無家可歸。
第三天,大阪,十一萬人死亡,三十萬人無家可歸………。
第四天,名古屋,六萬人死亡,十七萬人無家可歸……………
第五天,轟炸機重新回到東京,東京商業區全部被燒燬,八萬人死亡,二十平方公里地區被燒成白地,皇宮外圍被燒燬,…………
……………
第三部 血火抗戰 第十一章 朝天闕 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
第三部 血火抗戰 第十一章 朝天闕 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
“炎熱的氣候比不上中國民眾的熱情,從山海關前線到到撫寧遷安,我圍著冀東走了一圈,到處都可以感受到那種火一般的熱情,這是新光復的地區,也是淪陷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僅僅比東北地區稍短一點。
自1934年在中國官方記錄中稱為第二次長城抗戰之後,中**隊便被禁止進入這個地區,這裡的人民有十年未曾見到中**隊的身影。盧溝橋事變後,當地民眾起來暴動,暴動在初期取得了極大成功,光復了大半個冀東,但很快在日本人從前線抽調部隊的反攻下失敗,我採訪了那些參加過暴動,後僥倖逃生的起義者,他們向我介紹了七年前的那場暴動,於是這場不為外界知曉的暴動才清楚展現我們面前。
暴動的過程其實很簡單,日本人將主要兵力投入到對中國內地的進攻,冀東空虛,當地GC組織和救國會趁機發起旨在驅趕日本人的暴動,這場暴動遍及冀東八縣,一度切斷了北平到山海關的鐵路交通。
日本人匆忙從前線抽調回來兩個師團,對起義部隊展開瘋狂進攻,起義部隊人數雖然佔優但缺少訓練和裝備,大部分潰散,小部分向關內轉移,在日軍追殺下,很快失敗。
向我描述這場暴動的老兵,如果不是他說,你根本不可能想到他曾經參加過這場血流漂杵的戰鬥,他與村莊裡普通村民沒有任何區別,黝黑的臉膛,長滿老繭的雙手,頭上裹著當地的白頭巾。
講述中,他不斷哽咽,眼淚不斷流下來,他的部隊是在長城附近被打散的,從遷安到長城,沿途都是起義者的屍體,日本人不斷追殺,部隊在西撤時,屍體幾乎堵塞了河流。
由於我與戰區司令莊文革將軍的關係,我獲得了很多采訪機會,這些機會讓我能接觸到大量其他記者難以接觸到的東西。
這場起義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在這場起義中,開創了國共兩黨在敵後的合作,可隨著暴動的發展,兩黨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在過去很多七年中在很多地方都發生過過,由於對地盤,對糧食,對軍隊的期望,兩黨都展開爭奪,甚至發生火併。他們之間的矛盾被日本人抓住了,在日本人的進攻下,兩黨武裝都無法站住腳,最終主力都逃進關內,只有極少數人留了下來。
我曾經到戰後的天津採訪,天津城受到的巨大破壞讓我非常震驚,但這種破壞在冀東似乎很少見,日軍幾乎是撤離冀東,除了唐山之外,冀東的其他城市幾乎沒有受到戰爭的‘摧殘’,至少看上去是這樣。這讓我暗暗放心,畢竟要恢復重建平津地區,已經耗空了國民政府的錢袋。
但很快,我便知道我錯了,日本人在冀東的統治極其殘酷,冀東暴動雖然失敗了,可反抗的火種種下了,在接下來的六年中,反抗者們活躍在長城兩側,他們利用長城兩側連綿不斷的群山,頻頻打擊日軍,襲擊日軍守備隊和運輸車。
這種戰鬥被說成敵後游擊戰,這裡的戰鬥沒有政府軍那樣宏大的場面,沒有萬炮齊鳴的恢弘,但它的殘酷卻不遜於艱苦的鄂北會戰,損失驚人的淞滬會戰,這裡的戰鬥往往是為了爭奪幾十斤糧食或幾支槍展開。
‘在這裡生存是第一位’,當地GCD根據地的指揮員老李說道,是的,生存是第一位,日本人為了剿滅這裡弱小的抵抗隊,沿長城走向,將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