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間,交代他們一件事,說做得好,每人賞五十兩銀子,還給娶一個媳婦。但若做不好,就卸一條腿來餵狗。他想媳婦想了許多年,當即拍了胸脯。

他們兩人照著員外吩咐,到了應天府,順利抓到了要抓的人。那人薛海竟然見過,是買豉醬的藍婆家的接腳伕丁旦。平常看著呆裡呆氣,誰知道其實狡猾無比,他們一不留神,丁旦便跑了。他們在應天府追了一天,後來打問到丁旦搭了條回汴京的船,便也坐船追過來。

開船之後,滿船找不見胡三,有個船工見到,開船時,胡三跳下船走了。胡三定是怕自己的一條腿,薛海卻念著那員外這幾年的恩情,又捨不得那個安穩好差事,更盼著真能娶到媳婦,想前想後,終於還是沒跑。

來到汴京,他也不敢去見那員外,一直在這裡守著,昨晚明明已經到手,卻又被丁旦溜掉,至今不見人影。丁旦吃了昨晚一嚇,恐怕是再不敢回來,這麼大的京城,讓我到哪裡去找?

第四章 策文

若無所汙壞,即當直而行之;若小有汙壞,即敬以治之,使復如舊。——程顥

殿試過後,何渙無心旁顧,埋著頭匆匆趕回家中。

一路上他都在反覆回想所答題卷。街市人閒談時,都言當今官家只知風月享樂,日夜縱情聲色筆墨。此次策題,是天子欽制,從題文中來看,天子心中其實還是在掛念天下,思慮治國之道。而且,對於登基二十年來所推行的新法,已覺不妥,決意要損益更張,尋求治世良方。今年重開科舉也正是為此。

何渙的父親生性淡泊,並不願出仕,但何渙自幼受祖父薰染,對於國家時政,始終在關注思索。祖父仙逝後,守孝三年期間,他身邊並沒有師友探討,來京之後,學裡的博士及同學也大都死守學問,不問世事。他便獨自旁觀默想,多年下來,也慢慢有了一套自家見解。今天的題目似乎特意為他而設,因此,提起筆一氣呵成,將心中見解悉數道來。

他正在回憶所對策論,忽聽後面有人喚他,回頭一看,瘦瘦矮矮,眼細鼻窄,是府學的同學葛鮮。

在禮部省試中,葛鮮中了頭名。葛鮮是汴京人氏,家境寒微,讀書勤力,府學幾年,他一直暗中與何渙較勁。何渙卻從未在乎過這些。於讀書上,兩人也志趣不同。當年王安石及其子著寫了《三經新義》,後來學校傳授經書便以《三經新義》為準,古今各家都廢止不用。葛鮮讀書時,除《三經新義》及王安石文集,其他一概不讀。何渙卻自小立志要遍覽古今群書。因此,兩人幾年同學,只偶爾有些言談交往。

“何兄今日必定文思酣暢、下筆激揚?”葛鮮笑容微酸。

“哪裡,只是將心中所想,書之筆端而已。”

“此次策題,官家的意思委實難測,讓我好不躊躇,都不知該如何下筆。”

葛鮮苦起了臉,何渙知道這苦是真苦。策題中對新法已有了疑慮,葛鮮自小讀書都只認新法,這一回自然感到為難。他看著葛鮮瘦皺的臉,微有些同情,但隨即想,葛鮮雖然讀書窄,但鑽得極深,再差也不會不中,只在名次高低而已。

這時也正好走到汴河大街兩人分路處,他寬慰了兩句,便叉手道別了。

回到家中,齊全夫婦早已候在門邊,見到他,忙一起問考得如何,他只笑著答了句“不壞”,隨即回到書房,提筆展紙,將今日所答默寫下來。

臣對。《彖》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儒曰求實,道言致虛,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儒為有為,道為無為,何者可宗?何者可依?今天下眾議如沸,難衷一是,紹變紛爭,莫知其可。豈不知《繫辭》又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老子亦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是故,道無古今,因勢而行;法無新舊,惟適為用。有益於世,雖舊亦尊;有利於民,雖新亦行。觀今之世,其弊不在法之新舊,而在法之利害難明;不在道之損益,而在道之是非難測。臣愚以為,當務之急,莫過於明四要、去四冗。

何謂明四要?其一,去新舊之爭,惟道是依。法不論新舊,人不擇賢愚,舉一法,試一地,問於臣庶,諮於朝野,眾曰可,則行;眾曰不可,則去。其二,息百家之爭,惟益是視。無論道之自然,儒之仁禮,法之勵懲,有益於治世則尊之,無益於安民則抑之。百泉成川,千流成海。乃公乃王,乃天之容。其三,止黨伐之爭,惟才為用。孔子云“君子群而不黨”,人之賢否,不在其黨,而在其德其才。任其使,責其事,上忠於君,下仁於民,則臣責盡矣,何問與孰為朋,身